短歌行
一、众说纷纭话曹操
同学们看屏幕,你能把这句英文翻译成一句中文俗语吗?有请英语科代表。
(说曹操,曹操到)devil的意思是恶魔。
一代枭雄曹操怎么成了恶魔了呢?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在同学们心中,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呢,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生发言,之所以说他是奸雄,是因为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我们来看看历代名人对曹操的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陈寿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许劭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是真男子,大手笔。
——毛泽东
能够得到毛泽东如此之高的评价,实属不易。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短歌行》一诗,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二、知人论世解背景
读诗,首先要知人论世。
我们刚才初步了解了曹操其人,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资料,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赤壁大战前夕,宴请众文武,酒至半酣,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一睹曹公的风采。
(播放《横槊赋诗》视频)
三、激情慷慨颂华章
曹公这一番发自肺腑的吟唱可否打动到你?好,让我们带着心灵的某种震颤放声诵读。
(展示拼音)、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谁来点评?
你的点评很直率,但是缺少一点对同学的鼓励。
确实,情感是诗歌创作的生命,也是诗歌朗读的生命。
读曹操的诗,就要读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
我试着给同学们朗读一遍。
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诗中哪一个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四、挖掘诗眼析诗情
1.何谓诗眼?指能够揭示情感或点明主旨的关键性字句。
2.诗人到底“忧”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这个问题。
注意:一定要立足文本,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1. 诗人为何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他在《蒿里行》一诗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2.曹操为什么要如饥似渴地延揽人才?(生答:广招贤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统一天下)这个愿望有没有实现?(还没有)曹操写此诗时57岁。
正如他在《龟虽寿》诗中所写的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但此刻,大战在即,胜负未卜,不禁忧从中来。
所以,诗人忧人生短暂,忧贤才难得,都是源于功业未成。
综上所说,我们不难发现,本诗既有深沉悲凉的忧情,也有慷慨激昂的壮志。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把这两种感情都表达出来。
开头写人生苦短的几句,不妨读得深沉一些,中间“呦呦鹿鸣”四句,可以稍微欢快一点,结尾两句,声调要高亢,要读出踌躇满志的感觉。
来,我们一齐读。
读得非常好,情感读出来了,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五、品读鉴赏明手法
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诗人是怎样来表达求贤若渴、贤才难得的心情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1.引用《诗经》中的成句。
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2.比喻。
以朝露比喻人生苦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3.用典。
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六、课堂总结: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短歌见壮志”。
《短歌行》一诗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敬贤重能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有开创新局的进取精神。
尽管他也有忧,但他忧的是天下苍生,而不是个人命运。
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我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忧愁:为学习而忧,为前途而愁。
但是,强者会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而弱者则会因忧愁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最后,借曹操的四句诗与大家共勉。
我们一齐读: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