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课程考核册作业讲评答案(1-3)

电大《中国文化概观》课程考核册作业讲评答案(1-3)

《中国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一、解释:1、礼:P38 ;2、吉礼;P44 ;3、嘉礼:P60 ;4、三论学:P 79 ;4;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世合称为“三礼”。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管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P962、中国回族是怎样形成的?P101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宋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3)一、解释:1、左传P 106 ;2、画像石P145 ;3、吴门四家P160;4、清初‘四僧’163 ;5、燕乐:P201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

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

”(《复陈五岳方伯书》)可见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

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

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也指出了复古派的毛病,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

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

3、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特点。

中国传统雕塑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较,作品实物,尤其是中古以前的作品实物存留数量较多,然而有关的理论资料却极为稀少,缺乏自觉的理论总结。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雕塑仍然在漫漫的历史长路上树立了一座又一座巍峨的艺术丰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是凭借武力征伐而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

崇尚力量,崇尚阳刚之美的大气磅礴的时代精神,孕育出了伟大的雕塑杰作。

汉代依然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基调。

“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热烈、高亢、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

在雕塑领域,石刻与陶塑齐头并进,而铜雕亦有佳作。

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要的飞跃。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秦汉艺术显出了伟大的气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

汉人贾谊形容秦的抱负: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秦汉艺术的这种大气魄,来源于和勃发于一种文化的新现状和新结构之中。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新统一的现实力量二、与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力量共生的是一种容纳万有的想象心灵三、汉代宇宙观的核心:阴阳五行思想.不晓得是在哪里看的,额..能用上不..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桃花扇》以复社(东林党后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

《桃花扇》表现了危难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深深的感概。

全剧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2、简述山水画的兴起与山水画理论的关系。

P149四、分析题1.请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歌名篇,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4)一、解释:1、亲亲P217 2、尊尊P217 3、长长P217 4、贵和尚中P260;5、以人为本:P261二、简答题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