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阅读训练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阅读训练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阅读训练
摘要:有效的数学阅读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分析以及推理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普遍较低。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突破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词语句子交流、小结考查、指导提供培养
阅读在数学教学中作用非常广泛。

良好数学阅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而,在数学教学当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数学词语的阅读训练
数学课本中的定义、概念和公式一定要反复阅读、准确理解;对相近的定义、概念、法则要认真比较,理顺思路;这样才能学好数学。

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 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读题,找出重点词、关键词: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和”和“且”,“有”、“仅有”、“有且只有”,“至少”、“最多”,“不超过”、“不大于”、“不低于”等等。

让学生认真理解,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怎么抓重点词、关键词,怎样停顿,读文字题时怎样读准数字和处理好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

对于低年级教师都要一一准确示范,让学生从中悟出方法,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归纳整理重点词语,并根据整理的词语进行评价,交流与对话,可以写一些阅读心得。

二、数学句子的阅读训练
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来叙述。

阅读数学题的要求时,抓住要求中的关键句子,反复指导学生阅读理解题目,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关键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例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比火车慢50%,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这种题,就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比火车慢50%。

并指导理解是汽车比火车慢50%。

弄清楚后,这类型的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掌握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在数学学习中不是孤立的学习行为,应与思考、记忆、书写结合来进行,数学中的记忆不是简单的机械和重复,而是理解性、智慧性的记忆,是记数学术语、记事物的特征、记本质和属性、方法及规律。

阅读后开展有意义的记忆,会使学习不断深入与延续。

思考是阅读的延续,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加工过程,书写是思考探究的结果。

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与表达、书写和思考探究四位立体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

三、不同方式的阅读训练
1、阅读后应及时交流、小结。

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疏通思路、消除障碍,与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形成正确概念。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表达思维过程及结果。

首先让学生各自阅读,再请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优化,老师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或者请部分学生板演自己的思维结果,本人或其他学生表达其意义。

教师这样对待课堂阅读,不仅使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有力提升,而且还能使他们的思维训练得到巩固强化,同时使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2、增加阅读考查、指导学生阅读
在编制数学考试试卷时,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测评学生阅读能力的试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设计一些图表,通过图表中提供的一些数据或信息,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会读图,会读表,会对数据进行处理。

创设一些蕴涵数学问题的故事和生活情景。

以这样的应用题作为试题,让学生读后解答,看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阅读处理水平。

通过对读图、读表、读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数学阅读训练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数学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阅读机会,让学生慢慢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逐步达到愿读、会读、乐读三种境界。

如: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演示题一般都是老师自行朗读,边朗读边列式或计算,其实这是训练学生自行阅读的最好机会。

于是我们就将老师的演示题改为学生读,一人读,二人读…….一直到读正确为止。

这时的读,学生注意力集中,效果好,而且这种机会也很多,几乎每节课都有,若把这些机会让给学生了。

学生读的机会也就多了,读的训练自然也就得到了落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数学的习惯。

(1)、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因为学生毕竟不能一辈子由教师教,大多数的时间还是要靠自己,如果自己没有自学的能力就离不开教师,也就不能独立完成以后面临的困难,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2)、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单靠教师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毕竟课内只有不多的时间,教师还要进行其他的教学,所以必须把阅读带到课外去而在课外没有教师的帮助,就要自己学会选择正确的参考书,才能更好地阅读。

(3)、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就是教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目的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莫名其妙地读书。

所以在“读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很重要,就好比是学生“读”中的指向标,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读”的作用。

而“读”恰恰可以被我们的教学所利用。

对于一些比较适合的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读”的过程中。

读后自然能有所感悟。

对于数学中这些恰当的内容,学生也自然能在“有感情地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感情。

(4)、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就拿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来说,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就比六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要少,
更别说在阅读能力方面了。

所以他们之间运用的阅读方法也应该不同。

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弱,在教的时候可以教师边讲学生边读,慢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自己阅读,有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讲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学生的数感就能得到加强。

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能在阅读中得到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