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新思路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新思路

探讨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新思路
有效教学是现今教学改革中方兴未艾的课题。

教学的有效还是无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关系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关系到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问题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短效发展和长效发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效的方法途径,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下面,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为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的新思路。

一、备课中的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通常所说的备课,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的“三备”说法。

这说明,备课时教师就要对教学的内容、对象、手段有一个全面的掌控,能像导演一样明白每一环节是如何进行的。

我觉得除了做好这“三备”,教师的备课不应该只是个体的行为,还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

如果教师觉得课的设计很完美,那只是教师个人的设想,自己认为学生是怎样的程度,而忽略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这样往往会造成真正上课时出现与准备不相符的情况,教师很有可能在课堂上变成演独角戏的主角了;或者课堂上达到了备课时的设计形式,但这种流于形式的设计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因此,注重备课中学生的参与,其实就是在上课前就让学生进入了学习者的
角色,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方向或内容,这样课堂上的40分钟一开始就快速起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例如,在学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节内容前,就安排学生对家庭成员的性状进行了调查。

设计的调查表如下: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二、教学情境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学习是一个人通过经历或练习而得到的比较持久的身心的活动过程,而任何经历和活动都不能脱离环境的影响,都必须在一定环境下进行。

所以,一切学习都是有情境性的。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

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每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上,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把正确传递或展示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初中生物教学中,绝大部分内容是和生活知识紧密相关的,需要学生去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

三、学生学习的反馈——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教学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是否认同,教学过程中是否要根据情况改变……这一切都要从教学反馈中找到答案。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还是多以直观形象为主的,抽象的、综合的、理解性强的知识对初中生来说一般都是较难的。

再如,如果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也像体细胞一样,那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会增加一倍,其发育成的子代新个体所有的细胞中染色体都成倍增加。

如果他们继续繁衍后代,其结果又会怎样?但事实并非这样,通过显微镜观察,亲子代间体细胞数目都是一致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这些问题还是不明白,教师就要针对反馈情况加以适当引导,也可借助视频、课件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其实,教学反馈的范畴是很广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反应,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对课的关注度,对教学内容的参与热情等都是教师授课时应该注意的。

如果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性的评价,没有必要的反馈和对反馈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那样的有效性则是有些不真实了。

总之,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都要始终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去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备课,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

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实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留存.多媒体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课程资源[j].生命世界,2010(03).
[2]林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洪阳镇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