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保后管理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促进担保业务有效健康发展,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法规及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保后管理是指从公司担保责任产生直至担保责任解除的全过程管理行为。
它是对被担保人和反担保保证人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跟踪、调查、监控和分析,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积极补救措施的工作过程。
第三条保后管理目的为防范和缓释担保风险,保全担保债权,减少担保损失。
第四条保后管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依法合规,讲求实效,动态监控,有效处分,规范操作。
(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类担保业务。
第二章组织和职责第六条公司(分公司)业务部(室)为保后检查部门。
保后检查实行项目经理即为保后检查经理制。
其职责为:(一)定期和不定期对所管担保项目进行现场和非现场保后检查,并按《担保质量分类管理试行办法》进行项目质量进行初分。
(二)对保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风险预警及时报告,并提出提出风险初步处置预案。
(三)对不良担保项目日常监管,并协助法律保全部按公司批准的处置方案,根据《担保代偿及追偿处置管理办法》对不良担保项目进行司法诉讼和处置。
(四)把保后检查相关信息录入信用担保综合业务系统(以下简称“GMIS系统”)。
(五)收集、整理保后检查资料,并按《担保业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归档。
第七条法律保全部为担保资产保全管理部门。
其职责为:(一)为保后管理全过程提供法律支持。
(二)牵头对不良担保项目的司法诉讼。
(三)对业务部(室)不良担保项目的保全和处置进行指导和协助。
第八条风险管理部为保后监督部门。
其职责为:(一)在担保责任履行前,对项目的担保条件和担保要求的落实情况,按《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以下简称“风控会纪要”)和《限上(限下)担保项目实施和解除操作流程》要求进行审核。
(二)对保后检查工作质量、实效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对项目质量初分进行审核。
(三)组织保后管理汇报工作,提出风险事项和控制措施,完善保后管理制度。
(四)审核风险化解预案,监督预案执行情况。
(五) 协助业务部门和法律保全部对不良担保项目的处置。
(六)通过“GMIS系统”对保后管理工作实时监控。
(七)对业务部门项目档案进行合规性检查。
分公司设置风险经理岗或实行风险经理派驻制的,其职责另行规定。
第九条审计稽核部为保后审计稽审部门。
其职责为:(一)对保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稽核,全面揭示存在问题和风险,提出完善保后管理制度的建议。
(二)对业务档案、反担保权证和其他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归档情况进行审计稽审。
(三)对在保后管理审计稽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按公司相关制度提出初步责任认定及处理意见。
(四)通过“GMIS系统”对保后管理工作实时审计稽审。
第三章保后检查第十条担保项目按公司《限上(限下)担保项目实施和解除操作流程》签发,担保责任产生后,业务部(室)即进入保后检查阶段。
保后检查经理在进行保后检查前,应熟悉项目评审资料和上期保后检查报告及其他相关情况,全面了解其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以及各项资料所披露的关注点,做到检查时有重点。
第十一条保后检查经理在放款通知书或担保合同(非融资类担保)签发后15个工作日内,按《担保业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对业务档案、抵(质)押权证和其他法律性文件进行归档。
第十二条保后检查经理应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日常和定期的保后检查,随时掌握项目的风险状况。
日常检查以非现场检查为主;定期检查分为首次检查、季度检查、月度检查、到期检查,以现场检查为主。
第十三条日常检查检查时间不确定。
保后检查经理应根据被担保人的情况,随时保持与借款银行(债权人)或合作平台进行沟通信息。
了解资金账户的资金余额、现金流量、在建项目进展情况,收集被担保人和反担保人的财务状况、其他融资情况,以及上下游企业、所处行业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部门提供的风险预警信息等与保后管理相关的情况。
第十四条保后检查经理应于以下规定时间进行定期检查,撰写检查报告,并经业务部(室)负责人审阅通过后,通过“GMIS系统”向风险管理部报送。
(一)首次保后检查应于公司担保责任产生后30日内完成现场检查,并报送《首次保后检查表》(二)融资担保项目担保质量为正常类的,应于每季的最后一日完成现场检查,并报送《保后检查报告》。
首次保后检查未满1个月的可不进行本季度保后检查。
(三)非融资担保项目担保质量为正常类的,应每6个月进行定期检查,并于6个月中的最后季末日完成《保后检查报告》的报送。
(四)各类担保项目担保质量为非正常类的项目,应按本办法“风险预警及处置”章节的规定执行,并于每月的最后一日完成《保后检查报告》的报送。
(五)担保到期30日前,应完成到期检查和《保后检查报告》的报送。
第十五条首次保后检查的主要内容(一)融资担保项目首次保后检查的主要内容。
1、通过核实担保资金用途是否与申报和审批确定的用途相符。
保后检查经理应收集支付凭证并核实。
2、检查后续担保条件和担保要求,以及相关合同条款和承诺的落实情况。
保后检查经理应收集已落实的有效权证、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和未落实的情况说明。
3、了解财务状况与评审期间有无重大变化。
保后检查经理应收集上月财务报表,对检查时间距项目评审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项目应查询人民银行信用报告。
4、对涉及项目的其他重点事项进行检查。
(二)非融资担保项目首次保后检查的主要内容。
1、对履约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应核实公司提供履约担保的主合同是否签定,所签合同内容是否与项目评审了解内容相符;合同目前执行情况如何,是否有影响合同履约的因素,以及其他根据项目特征需要注意的事项。
2、对诉讼保全担保应了解庭审时间、庭审进程、是否出现不利于被担保人的证据,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可能影响担保责任的事项,以及法律保全部人员对判决的评估。
第十六条融资担保项目按季检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被担保人基本情况的变化。
①通过政府部门公开信息渠道或核实原件,了解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需行政许可批复证件的是否通过年检,股权结构、章程和重大人事事项是否发生变化,并收集已发生变化的有关资料。
②通过政府部门公开信息渠道和社会其他渠道,了解有无违法、违规经营,有无经济纠纷,纳税是否正常,并收集有关事件的相关资料。
2、了解被担保人生产经营情况。
①通过现场察看,了解设备开工运转情况,员工数量增减变化,库存变化及与账户数量是否相符;通过收集分析“三费”(水费、电费、气费)中主要费用和营业税(或增值税)的缴纳情况,判断生产经营情况变化。
②通过供销合同与支付凭证的对照核实,了解经营范围、供销渠道、结算方式等方面是否出现重大变化。
③与法定代表人、管理人员面谈,了解原材料和主要产品市场,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经营计划和所处行业状况,以及对外担保,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等情况。
3、财务状况及履约能力分析①收集财务报表,通过与上年同期、上月、评审预测的财务数据和指标相比较,了解财务变化情况及原因。
根据行业特有关键风险点和被担保人所具有的风险点,对其重要财务数据应进行账实、账账、账表核对及分析。
②加强与借款银行(债权人)或合作平台联系,了解现金流、本息回收、信用等级、风险分类状况,对大额支付的用途进行核实。
③通过对财务状况、现金流、筹资计划、债权实现的分析,并结合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判断其履约能力的变化。
④项目主要技术、工艺、设备是否出现较大变化,对项目会产生的影响等。
4、反担保条件和要求的追踪检查。
①反担保物权属是否改变,是否出租、转让、征用、重复抵押等。
抵押土地是否维持原有用途,有无新的开发利用;房屋及其他地上定着物形态、结构是否改变,有无损毁。
反担保物价值是否下降。
其他反担保物应根据其特征进行检查。
②对除不动产外的抵(质)押物,应检查抵(质)押物的数量、价值、管理流程是否符合风控会纪要要求执行。
③对反担保人主要检查其资产情况、信用记录、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有无卷入经济纠纷、刑事诉讼,大额财产有无变化、外界评价等,分析其反担保能力有无下降。
④对担保条件和要求中需后续办理,以及需进一步完善的,了解落实进展情况。
5、对项目评审报告、风险管理部评审审核意见、风控会讨论意见、历次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所揭示和发现的可能产生风险的情况进行检查。
6、对被担保人建设或施工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的检查重点。
①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或施工项目的配套垫资资金是否落实,有无挪用和抽逃建设资金行为。
②项目进展情况与担保评审报告以及工程规划是否相符,项目资金使用进度与工程量是否匹配或与合同约定相符,能否如期竣工和达产。
③总投资是否突破,是否存在新的资金缺口;施工和设备垫资情况如何。
7、合作平台的检查。
①对政府融资平台除按以上方面进行检查外,还应了解政府对融资平台相关承诺的落实情况,财政收入、支出和负债的变化情况。
②对提供反担保的担保公司,除对其资本金是否抽逃、担保放大倍数、资产质量及结构、反担保措施、财务状况等进行检查外,还应按《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其进行合规性检查,按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行执行情况检查。
③对合作的小额贷款公司,除对其基本情况变化、资金筹集、资产质量及结构、担保措施、财务状况等进行检查外,还应按国家对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合规性检查,按其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行执行情况检查。
8、到期应缴担保费的催收。
9、保后检查经理认为需检查的其他事项。
(二)非融资担保项目每6个月检查的主要内容。
重点了解提供履约担保的主合同的履约情况,收集合同履约的依据,并根据项目评审报告和检查中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甄别、判断。
诉讼保全担保应关注案件进展,必要时可要求参加庭审的旁听。
第十七条到期前30日保后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保后检查经理每月末应根据担保业务台账、“GMIS系统”掌握担保业务全额或部分到期情况,在担保全额到期前30日向被担保人发送《担保到期提示函》,收取盖有公章或财务章的回执,并了解解除担保责任的方案。
(二)保后检查经理在担保到期(含全额或部分到期)前30日,应通过“GMIS系统”向风险管理部报送经部门(分公司)负责人审核的《担保到期前保后检查表》。
保后检查经理在到期检查时应与借款银行或合作平台充分沟通信息。
融资担保类项目应核查被担保人账户资金是否充足、自有资金来源是否能按时到位,资金筹措方式是否可靠,解除担保责任的方案的进展等情况。
非融资担保类项目应核查是否能按期具备解除担保责任的各项条件。
(三)担保到期前15日内,保后检查经理应加大日常检查的频率,随时了解被担保人状况和解除担保责任方案的进展变化情况,并于担保到期前第3日,通过“GMIS系统”向风险管理部报告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