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试题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 十二经脉;指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人体的主要的精气流注的主要通道。
2.六合:阴经的经别于其表里的阳经的经脉相合,由此把十二经脉合为6对,称为六合3.頄:指颧骨部4.骨度分寸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的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于十二经脉的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王唯一___ 于1026年撰成《_____铜人腧穴针灸图经___》,并以图经刻石,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甚广。
2.十二经筋具有_____沟通内外,网络全身___ ,____运行气血,调和阴阳_____和______抗御病毒,反映征候_______的作用。
3.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__包中___ ,同出于__会阴____ ,称为“一源三歧”。
4.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近治作用____ ,___远治作用____ ,__特殊治疗作用_____ 。
5.骨度分寸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是__12__寸,臀横纹至腘横纹是__9___寸。
6.手三里属___手阳明大肠经____ 经,足三里属___足阳明胃经___ 经。
7.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_____颐后下廉____,出大迎,循颊车,__上耳前____ ,过客主人,___循发髻__ ,____至额颅_____的经脉是____足阳明胃经____ 经。
8.属脾,络胃,上膈,挟咽,__连舌本__ ,____散舌下___ 的经脉是___足太阴脾经_______。
9.在特定穴中,足三里既是(合穴),又是____胃的下合穴______。
10.小海、少冲分别归属于_______手太阳小肠经_____经和_______手少阴心经___ 经。
11.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的经脉是__手太阳小肠经____ 。
12.手厥阴心包经的两筋是指__掌长肌腱____ 和___桡侧腕曲肌腱____ ,在其间有__内关___ 、___间使__ 、__大陵__ 和__烯门__ 穴。
13.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为__攒竹___ 穴,当眉梢凹陷处是_丝竹空___ ,它们分别属___足太阳膀胱经___ 经和___足少阳胆经_____ 经。
14.足少阳胆经在耳前分布有___听宫___穴和___上关__穴。
15.鼻尖为__素廖____穴。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C)A.王冰B.杨上善C.滑伯仁D.窦汉卿E.杨继洲2.在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在( A)A.四肢末端B.胸部C.头项部D.头面部E.以上都不是3.手足三阴经穴位所以能够治疗头面部疾病是由于( D)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B.络脉联系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经别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E.阴阳经之间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4.“上睾,结于茎”的络脉是( C)A.足阳明络脉B.足太阳络脉C.足厥阴络脉 D.足少阴络脉 E.足少阳络脉5.病在经筋者,施治多选用(C )A.毫针B.三棱针C.火针D.雷火神针E.大针6.手太阴肺经与以下除……外的脏腑器官相联系(B )A.胃B.脾C.肺D.大肠E.肺系7.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A.2条B.3条C.4条D.6条E.8条8.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头顶及头后部的经脉是( D)A.少阳经B.太阴经C.少阴经D.太阳经E.阳明经9.具有疏风、清热、聪耳明目作用的首选穴是( E)A.睛明B.天柱C.翳风D.上星E.风池10.八会穴中的血会位于( B)A.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C.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D.第九胸椎棘突下E.第十胸椎棘突下11.按经脉循行的次序,足少阳胆经的第四个穴位是( A)A.颔厌B.听会C.上关D.头窍阴E.率谷12.治疗痛经经验有效穴位是(E )A.地仓B.地机C.地五会D.足三里E.阴陵泉13.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的穴位是( C)A.侠溪B.照海C.大钟D.中封E.昆仑14.下列哪组不全是五输穴()A.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B.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C.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D.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E.至阴,束骨,通谷,京骨,委中15.四神聪穴位于()A. 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3寸B.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5寸 C百会前后左右各开0.5寸 D.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0寸 E.以上都不是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属于经脉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二皮部D.十二经脉E.奇经八脉2.手太阴肺经的病候是()A.心悸怔忡B.咽喉肿痛C.缺盆疼痛D.咳嗽气喘E.鼻塞头痛3.在经脉病候中,有“目黄”病侯的是()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厥阴心包经 D.手阳明大肠经E.手太阴肺经4.足少阳胆经循行经过()A.目B.鼻C.口D.舌E.耳5.下列经脉中,其腧穴可以治前阴病,妇科病的经脉有()A.足阳明胃经B.足太阴脾经C.督脉D.足少阴肾经E.足厥阴肝经6.止于目内眦的经脉是()A.阴跷脉B.阳跷脉C.阴维脉D.阳维脉E.任脉7.五输穴中,五行属火的穴位是()A.阳溪、阳辅、阳谷B.中封、灵道、支沟C.少府、劳宫、然谷D.解溪、二间、行间E.少商、晴明、瞳子髎8.下列各经原穴错误的是()A.肺原太渊B.小肠原腕骨C.肾原冲阳D.心包原大陵E.三焦原太冲9.下列各穴属于络穴的是()A.绝骨 B通里 C.阴郄 D.光明 E.偏历10.中极配膀胱俞属于()A.表里配穴法B.俞募配穴法C.前后配穴法D.左右配穴法E.俞原配穴法11.骨度分寸中相距12寸的是()A.前发际至后发际B.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C.肘横纹至腕横纹D.腋以下至季胁E.膝中至外踝尖12.两穴位间相距3寸的穴组是()A.阴交、中极 B上脘、下脘 C.紫宫、膻中 D.阳池、支沟E.间使、郄门13.位于腕横纹上5寸的穴位是()A.郄门B.支沟C.温溜D.偏历E.三阳络14.属脾经的穴位是()A.太白B.太溪C.隐白D.阴陵泉E.血海15.要求平刺的穴位是()A.脑户B.强间C.龈交D.后顶E.百会五.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2.“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为肺经病候。
()3.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4.手阳明经入上齿中,足阳明经入下齿中。
()5.神门在桡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6.曲池配血海可治风疹。
()7.大横在神阙穴旁开2寸,属足少阴肾经。
()8.听会穴的取法应闭口而取。
()9.下合穴主治六腑病。
()10.神门为治失眠有效穴。
()六.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用《灵枢.经脉》篇原文写出手太阳小肠经循行。
2.何谓“津”?为什么说手阳明主津?3.简述足少阴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4.写出曲池、风池、尺泽、曲泽、委阳、委中穴的归经、定位、主治。
5.列缺为何能治头痛?6.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试题二答案一、名词解释。
1、指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的直行主干,包括正经和奇脉。
2、指十二经表里相合。
3、指颧骨部。
4、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5、四肢部有八个经穴通于奇经八脉,一般称为八脉交会穴。
二、填空题。
1、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2、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活动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体位姿势3、胞中会阴“一源三歧”4、邻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5、12 146、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7、颐后下廉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足阳明胃经8、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脾经9、合穴、下合穴10、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11、手太阳小肠经12、掌长肌腱桡侧腕曲肌腱间使内关大陵郄门13、攒竹丝竹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14、听会上关15、素髎三、选择题。
1.C2.A3.D4.C5.C6.B7.C8.D9.E 10.A 11.A 12.B 13.B 14.E 15.D三、多项选择题。
1.ADE2.BCDE3.ABCD4.AE5.BCDE6.AB7.AC8.CE9.BDE 10.CE 11.ACD 12.ABD13.AC 14.ACDE 15.ABDE五、判断题。
1.×2. ∨3. ∨4. ×5. ×6. ∨7.×8.×9.∨ 10.∨六、问答题。
1、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
2、津,指向外分泌的液体,包括汗液、唾液、泪液。
手阳明经通行于喉、口、鼻等,其症状有目黄、口干、鼻衄、喉痹等。
这些症状表现与“津”相联系,故谓手阳明主津。
所主病即以“津”来概括手阳明经的外经病。
3、相同点:“根”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为经气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
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
不同点:“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
“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4、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头痛为手阳明大肠经病变。
而列缺为肺经的络穴,它是经脉表里相通和散布传注的穴位。
所以它既可以把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沟通起来,同时针刺此穴又可以激发,疏通两经经气。
因此,列缺能治头痛。
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