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大数据产业发展介绍一、盐城市基本情况盐城市地处黄海之滨、长三角北翼,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盐城市域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下辖11个县(市、区),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
盐城拥有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中心枢纽,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按照“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总要求,建设“创业盐城、开放盐城、生态盐城、幸福盐城”,加快“产业转型发展、沿海开放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打造江苏沿海新兴中心城市。
近年来,盐城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出新产业标杆引领、新业态提速发展、产业链拓展深化,大力实施以大数据产业为主的十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2014年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
同时盐城汽车、机械加工、纺织、化工、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4年开票销售超3000亿元。
其中汽车产业销售1100亿元,东风悦达起亚汽车产销万辆,计划到2017年,产销超100万辆。
2014年盐城市经济总量近4000亿元,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列17位,在江苏省辖市中列6位,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8亿元,全国地级城市中列11位。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江苏省前列,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大数据应用前景。
二、城南新区概况城南新区位于盐城市南部,辖区面积102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规划总人口70万。
经过近9年的快速发展,城南新区已经成为盐城市新的CBD中心,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盐城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亮点。
2013年初,获批全国首批、苏北唯一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区;2014年初,国家住建部在城南新区开展全国首个智慧“微城市”试点。
同时盐城也是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城南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以智慧科技、大数据产业为支撑、金融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智慧科技城、金融城、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聚龙湖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国际创投中心“两城两区一中心”等产业平台快速推进,项目承载能力显着增强。
城南新区距离大丰国际深水海港和南洋国际机场这两个一类开放口岸分别仅有30分钟、10分钟车程,城南新区道路设施完善,区内道路“成网、成片、成环”,10分钟内可上高速。
此外,城南新区建设以来,实施了立体环境综合整治,开工建设六大公园、六大风光带以及100多个水绿环境项目,所有杆线全部入地,绿化率达45%。
目前,城南新区生态优美,没有污染产业。
三、盐城智慧科技城发展情况为策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根据盐城市委、市政府“两城两区”战略部署,城南新区正加快建设智慧科技城,按照“城市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总体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主的智慧产业,培育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有盐城特色的大数据产业,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数据集散中心和信息服务产业聚集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示范区、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目前已成功获批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江苏省级软件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正在申报国家级大数据产业集聚示范区、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园。
当前,智慧科技城把大数据作为产业培育的主攻方向,坚持领导力量向大数据产业倾斜,招商重点向大数据产业倾斜,全区经济工作重心全面聚焦到大数据产业,实现了全覆盖式的“两倾斜、一聚焦”,集中力量建设盐城大数据产业园。
大数据产业园位于解放南路以西、西环路以东、盐徐高速以北,总占地面积约平方公里,核心区约平方公里。
核心区发展以大数据产业核心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行业领先企业为龙头,形成大数据存储中心区、技术创新区、产业集聚区、应用服务区、商务配套区为一体的良性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区域,服务华东乃至全国市场;通过不断积极开拓创新,搭建国内规模化、产业化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到2020年,将形成大量的大数据创新中心载体,建成大数据研发、展示、应用等相关平台10个,新增10000个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大数据企业入驻超100家、大数据产业产值超100亿,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业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1、大数据存储中心区。
用地面积约100亩,是大数据产业园的数据存储处理中心,承担着园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功能,重点发展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处理、数据采集等业务,目前软通动力大数据存储中心、黄海云谷数据中心、市政府信息资源中心正在建设中,建筑面积分别为万、万、5000平方米,近期可容纳机柜5000组。
华为云服务江苏节点项目已实现落户,计划投资2万平米独立机房正在规划中。
2、大数据技术创新区。
是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先导区和智慧盐城的技术支撑区,用地面积约370亩,重点发展以数据存储、处理、采集、挖掘、清洗等功能为目的的技术和系统开发与集成;以智慧城市应用为导向的大数据技术研发;以市场为引领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开发。
目前,已建有科技创新大厦、留学生创业园项目,落户软通动力创新研究室、北大/清华/中科院/MIT等研究机构。
3、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用地面积约260亩,是围绕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智能终端、高端电子元器件等设备生产制造中心,承担着园区软硬件一体化开发运营的职能,重点发展新型存储介质生产、高能效服务器生产、绿色节能设备生产等产业,目前张江久有产业园、智能家居、黄海云谷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已入驻并开工建设。
4、大数据应用服务区。
用地面积约335亩,是大数据产业的应用服务中心,承担着面向下游市场开展智慧服务的功能,重点发展云计算、互联网、智慧城市、产业金融、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等社会应用型产业,正在洽谈众筹创新小镇(企业家社群联盟)产业项目、中润普达产业金融服务项目等。
腾讯互联网+智慧城市项目已于4月29日与盐城市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正就具体项目的落户进行商洽。
5、大数据商务配套区。
位于沿解放南路西侧地块,用地面积约225亩,是大数据产业园的商务生活服务中心,承担着为入驻人员提供全方位商务、生活服务保障的职能,重点打造含有酒店公寓、商贸餐饮、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医疗卫生等内容的生活配套区。
我们还在新河以南地块规划了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拓展区域,面积约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通讯设备、显示器、触控屏、数据存储服务器、传感器等智能终端生产产业,生物医疗器械设备、卫星应用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已有吉尔多肽、中药饮片、拜明生物、博通科技园等项目入驻。
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1、政策条件优厚江苏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盐城大数据产业发展,将盐城大数据产业园列入江苏省2015年重点项目之一。
2015年4月份正式挂牌成立了省市共建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明确将全省大数据产业布局、大数据资源向盐城倾斜。
2015年4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栏目专题报道了贵阳、盐城两地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消息,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目前在全国初步形成了“西有贵阳、东有盐城、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大数据产业格局。
盐城市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培育发展,市委朱克江书记和王荣平市长都对大数据产业培育做了专题会办,并形成纪要。
在纪要中明确指出:(1)建立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由市长亲自挂帅负责。
(2)在每年的市财政预算中安排2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科研机构、协同创新、高端人才以及应用、产业化项目扶持。
(3)对落户的大数据产业项目,电价给予元/度、带宽价格给予15万元﹒G/年的优惠。
(4)斥资40亿的市515三年大规模引才计划,优先支持大数据产业人才引进。
(5)按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原则,支持大数据应用项目落地,对引进的重大大数据产业应用项目,采用招投标、PPP、购买服务等方式优先安排智慧城市项目。
盐城还参考贵阳、武汉等地,研究出台了面向大数据产业链企业的全面的扶持政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引进培育、大数据科技创新、建设健全投融资体系、推动大数据金融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58条。
此外,城南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涵盖资金、科技、人才多个方面,相继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城南新区人才科技政策指南》、《科教城招商引资备忘录》、《盐城智慧科技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智慧科技城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盐城市城南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给予落户项目全面的扶持。
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前10强、上市公司等投资的符合产业定位的重特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提供“一条龙”的保姆式服务。
2、资源要素丰富(1)土地资源。
盐城是全国再生型资源最多的地区,土地每年向大海延伸,为盐城乃至江苏全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后备资源,用地环境宽松。
工业土地挂牌价参考江苏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根据项目的投资体量、产业带动力和技术含量等情况,可通过“一事一议”适当予以优惠。
(2)人力资源。
盐城劳动力资源丰富。
拥有省属高校2所,全日制本科在校生5万余人;职业技术类学校22所,在校生约10万人,其中城南新区有7所,在校生5万人,且都设有大数据产业相关专业,每年都能提供大量技术人才。
目前盐城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0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80家,储备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96家,有一定的科技和人才基础。
在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方面,城南新区近期与南京邮电大学合作设立了大数据产业研究院;与惠普、甲骨文在合作搭建大数据人才培训平台上达成了合作意向;正与北大、MIT、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洽谈共建大数据研发平台。
这些项目的落户将为盐城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稳定的人才输出。
(3)电力资源。
盐城电力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达2300小时,太阳能发电有效时间1200小时左右,可建设屋顶光伏电站近1000兆瓦;盐城沿海滩涂有1500万千瓦以上风电开发潜能,占江苏的70%,是国家11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
盐城电网现拥有35KV以上变电站223座,输电线路472条共公里,电力供应充足。
电费标准以省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为准,工业用电实行峰谷电价,峰电平均元/度,谷电平均元/度。
为推进大数据产业项目落户,盐城在出台电价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同时做好数据中心的电力保障工作,智慧科技城周边拥有220KV的变电站一所,110KV的变电站两所,还有一所110KV的变电站在建,智慧科技城核心区智慧谷科技创新大厦、市三中心等载体已实现了双电源双回路供电。
对落户的数据中心项目,优先帮助申报大工业用电,大用户直购电。
(4)网络带宽。
江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我市积极推动网络覆盖、光纤入户工程建设,目前城南新区已基本实现4G网络和WiFi的全覆盖,各家各户均能接入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