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荫山房导游词

余荫山房导游词

余荫山房
讲解线索
由来一门二门深柳堂临池别馆玲珑水榭瑜园均安唐文昌苑小结
【由来】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番禺南村,占地1598平方米,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国家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园是番禺南村邬彬(字燕天)兴建的。

他在清同治六年考中举人,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先后中举。

当时,一家有三个举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所以要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居室,来显示家族的荣耀。

于是,邬彬在宗祠旁边的空地上,建造了余荫园,意思是要纪念和继承祖先的余荫,是子孙后世更加荣华富贵。

邬彬聘请了许多建院名师,花费了近3万两白银,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建成余荫山房。

现在我们参观的余荫山房,是瑜园和均安堂集合在一起的整体建筑。

【一门二门】
进入余荫山房的一门,往右穿过圆拱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寿”字砖雕,其次是夹墙中的一排竹子,相传在造园时是先下了竹子,然后再建墙与房,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排夹墙竹几乎有140年的寿命了,但现在看上去还很青翠嫩绿。

“夹墙翠竹”是余荫山房的一大奇景。

二门的对联是园主人邬燕天亲自题写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弓”是古典丈量地亩的单位,一弓等于五尺。

这里的“三弓”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占地很少)红色的木板,黑色的篆书,将园名桥面地嵌入联中,证号描绘出这座名园的特色。

进入二门,首先看到的是30米长的廊桥,把院内空间分隔成东西两半。

又有荷花水池将景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使园中的景物显得起伏曲折,虚实呼应。

第二大奇景是“虹桥印月”。

【深柳堂】
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原来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

堂前左右两旁的石柱,分别缠着炮仗花树的古藤,枝叶茂盛,花开是宛如红雨一片,衬托着古色古香的深柳堂。

堂前的楹联是:“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履,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深柳堂面阔三间有宽敞明亮的厅堂,书斋,和卧室。

厅堂有一幅长4米的樟木板,上面刻有清咸丰帝封赠园主人的祖父母,父母及其本人和妻室三代的圣旨。

堂内还有32幅桃木扇形格子,是木雕中的精品。

中厅有两幅大型花鸟挂落,全用紫檀木双面雕成,名为“松鹤延年”,“松鼠菩提”,图案精致优美,栩栩如生。

另外,在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晚清广东三大才子刘山周,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一级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墨宝,深柳珍藏是第三大奇景。

【临池别馆】
临池别馆在荷花水池的南边,原是园主人写诗作画的书斋,门前有一幅对联,“别馆恰临洗池砚有时鸥可押,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在夏天的夜晚,主人时而泼墨挥毫,时而凭栏远眺,随风送来阵阵荷花清香,令人迷醉。

【玲珑水榭】
走出临池别馆,来到玲珑水榭,也就是八角亭,这里曾经是园主人会见客人,吟诗作对,把酒临风的地方。

亭子的八个方向的玻璃窗格都用木雕装饰,与绿荫如盖的高树穿插配置,有清雅而瑰丽的氛围。

亭内的楹联是园主人仅留的墨宝:“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云依然在目,慢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

亭里八个方向景致各不相同分别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瑜园】
余荫山房的南部是相对独立的瑜园,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1922年建造的,作为日常起居,读书的庭院。

瑜园艺船厅为中心,也称为“小姐楼”,分上下两层。

首层迂回曲折,内有百寿堂,罗汉堂,百年浮雕,砖雕等民间艺术,百鸟笼与观鱼亭相映成趣,生机盎然;登上二楼,可以观赏到小姐的琴房,闺房,梳妆楼,焚香阁,书斋。

出二楼阳台,还可以俯瞰余荫山房的全景。

【均安堂】
余荫山房的北部是均安堂祖祠,门外是两株酸杨桃树,雨堂内的龙眼树,紫荆花树组成“子孙成龙”的意思,表示园主人希望其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先祖的余荫,使邬氏后世昌盛繁荣。

【文昌苑】
余荫山房经过修整,在2006年“五一”前开放了新园区,新园区以文昌苑为中心,主体建筑是三层高的文昌阁,楼顶的“魁星踢斗”神像(“魁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脚踩鳌头,寓意读书成功,独占鳌头。

而在文昌阁旁边,有一科爪哇木棉树,五个分支类似人的手指,含有“五子登科”的吉祥寓意。

【小结】
余荫山房吸收了北方和苏州园林的特色,在只有几亩土地上,巧妙布局,各种构园要素搭配合理,用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手法,造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境界,是岭南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