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塑 百度百科

泥塑 百度百科

泥塑【词语解释】泥塑nísù[clay sculpture] 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

【词语解释】(1).用黏土塑造。

《水浒传》第二一回:“你两个又不是泥塑的,做甚么都不做声?”清洪升《长生殿·哭像》:“泥塑的宫娥两两,帛装的阿监双双。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一对泥塑的菩萨,还端端正正,站在那里。

”(2).指用黏土塑造的偶像。

形容人呆板。

明李贽《因记往事》:“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於泥塑。

”(3).特指用黏土塑像这种美术工艺。

彩塑[编辑本段]起源与发展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塑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

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

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

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

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

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

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

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

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泥塑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

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

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编辑本段]地区与分布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

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

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

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

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

主要供儿童玩耍。

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

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

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

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

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

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泥塑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

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

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

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

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

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

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

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

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

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

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

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

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

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

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

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

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

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

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

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

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死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

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

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

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

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

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

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

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

泥塑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

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

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

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

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

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

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

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

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

198 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

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

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

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