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的生命体。
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数学老师认为他不可救药。
一次,公然在班上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
可华罗庚以后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其丰功伟绩载入科学史册。
在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事业达到颠峰时,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老妇人请他看一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并让大师预测学生的将来。
巴尔扎克仔细看了作文后说:从这篇作文看,这名学生将来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
老妇人微笑着说:“大作家,很遗憾,这名学生就是你。
我是你小学四年
级的语文老师。
”此时,巴尔扎克感到无比羞愧。
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最近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告诉大家,由于小时候家境贫寒,上学的费用、生活费都得靠自己打工,没办法下心来读书学习,以致学习较差。
但自己的强项是好奇心强、兴趣广泛。
小柴昌俊还向记者们展示了他的大学成绩单: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两项,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可得优的实验科目。
小柴一直坚信:成绩单并不能保证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