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学号:200910301512 姓名:孙辉班级:机自095
中国茶文化乃传承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
因此中华茶文化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其中的宏大是我无法企及的。
我仅凭借自己的一点微薄的见识对中国茶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在我看来,中国茶文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茶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2.茶启迪了中国人民的养生观念
3.茶与中国禅学的相依
4.茶与文人的特殊情节
从遥远的神农氏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接触到茶,并渐渐的懂得了茶的使用,而神农那个美丽的传说仍然感动着无数的情感丰富的人们。
神农牺牲自己尝百草而发现了神奇的茶之后,中国人民便继承并传承这个将写入历史的茶。
说茶是世界上最早的饮料,这一点都不为过。
于是,它便见证了东方古国的延续。
中国人民便在每个朝代都把茶写进了自己的历史。
就单看中国清代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便知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角色。
也是由于中国茶的远近闻名,使得欧洲大陆的人们也爱上了中国的茶。
他们大量的从中国进口茶以满足本国的需要,但这也仅仅满足了他们一小部分皇族的需要。
随着贸易的增加,他们从中国市场上购得茶量的增加,使得他们经济的贸易逆差迅速增加。
于是,他们便想出了种种缓解这一逆差的方法,甚至是贩卖鸦片。
于是,中国的历史上又书写了惨痛的一页。
可见,从古到今茶始终贯穿着中国的历史。
中国人的养生之法成千上万。
比如: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再比如:慢嚼细咽,身体康健等等其中也有必不可少的一件,那就是与茶相关的。
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
从小的时候就听见父辈们说饭后喝一杯茶,可解乏、可解酒、可助消化等养生之术就不再是富人的专利了,穷人在生活中也一样能够享受的到。
于是便诞生了很多养生之术,不胜枚举。
就光是泡茶的水,那都是相当有讲究的。
比如,什么茶用什么说冲泡喝了能达到解酒解乏的功效。
而且茶在养生的历史上也享有盛名:“茶圣”陆羽活了72岁,“茶僧”皎然活了81岁,“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岁,“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活了88岁。
“尝尽天下之茶”的袁枚活了82岁,女茶人冰心活了99岁……
而最经典的中国佛学也与茶那有一丝剪不断情愿。
他们之间的渊源可就不是几句话能够阐释的清楚的了。
禅讲究的是修身养性,当禅遇到茶时,便开始了两者一生一世的依赖,注定一世离不开。
禅的清心在茶的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古书记载,唐宋时代的名刹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禅僧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吸饮香茗。
法堂的左上角悬挂着“茶鼓”,按时击鼓召集众僧饮茶。
宋代林通《西湖春日诗》中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和《宋诗钞》陈造的诗句“茶鼓适敲灵鸳院,夕阳欲压箱沂城”,描绘了一幅茶鼓声下寺院幽寂苍远的意境。
寺院中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的僧人称之谓“茶头”。
一些寺院门前还有“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
由此可观茶与禅的情愫非同一般。
当然,茶与中国文人特有的那一份情结更是非同一般。
其中出了不少的名人名篇,也书写出了历史上一代代爱茶文人的心声。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为唐代陆羽的《茶经》。
陆羽,名疾,认真总、悉心研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
成创始之作《茶经》。
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当然还有那首一辈子都忘不了了卢仝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其中的经典名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那其中的韵味,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中国茶文化的特点也不是这几百字能够概括完全的。
其中博大精深的厚重底蕴是不能用几个方面就总结到位的。
我的仅为自己所想,把自己的想法分享一下。
其中的见解难免有不足和纰漏,忘老师多多指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