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构建及对策分析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垦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构建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
分析了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经济和产业状况,系统分析了查哈阳农场构建和发展绿色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和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查哈阳农场发展构建绿色产业及规划的对策。
关键词: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swot分析;对策分析绿色产业是当今世界,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近年来查哈阳农场经济和社会取得了跨越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明显,但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观念上,长期以来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轻发展效益和质量,重开发而轻保护,不利于查哈阳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寻找制定适合本系统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方法有助于查哈阳农场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快绿色产业的构建和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一) 资源优势1.土地资源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8.4万hm2,耕地面积5.8万hm2,境内土壤类型以草甸黑钙土为主,平原区黑土层0.5—1.0m,有机质含量4—6%,部分棕色森林土有机质含量均在3—4%。
2.水资源查哈阳农场位于诺敏河—阿伦河的河间地带,水系比较发达,场内有黄蒿沟、白马河等河谷,拥有太平湖和白马河两座水库,汇水面积980 km2。
灌区主要水源诺敏河全长367km,流域面积2.6万km2,年均供水量约为7—8亿m3。
3.旅游资源查哈阳农场南靠鹤乡齐齐哈尔,北依尼尔基水库,拥有国家大二型水库——太平湖水库,东北最大的自流灌区——查哈阳灌区,白马河水库,800年历史的金界壕,旧称“老边壕”、“边堡”和日本开拓团本部“大烟筒”等。
黑龙江省旅游名镇——“塞北水乡”将成为未来查哈阳绿色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金字招牌”。
(二)绿色食品品牌优势1993—1995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年时间的严格监测检验后,查哈阳农场的甘龙牌优质粳米于1996年2月被批准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1994年在查哈阳农场召开的中国北方农垦水稻会议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查哈阳农场创造了”一个奇迹,三个典范”,即北纬48°线上超国际水平的奇迹,高寒稻作机械化创高产的典范,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典范,稻作实现两高一优的典范。
1996年1月,查哈阳农场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a级)。
1998—2000年,农场建立4万亩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3年累计生产绿色食品大米4.5万余吨。
2000年12月获取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大米的生产加工等4项证书。
(三)历史人文优势查哈阳有过三次移民垦荒的历程:第一次标志是金太祖天辅五年,金界壕被蒙古族攻破;第二次是1906年至1931年东北沦陷前夕;第三次是日伪时期。
历史上的三次移民在为查哈阳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一)“十二五”突出“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黑龙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十二五”期间黑龙江垦区要基本形成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
查哈阳农场地处黑蒙交界地带,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优良,发展绿色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二)国家、省区支持垦区带动周边的叠加机遇黑龙江垦区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使命和艰巨任务,国家和黑龙江省非常重视黑龙江垦区绿色产业的发展。
黑龙江垦区已经把“场县共建”上升到战略高度,从初始“三代”作业向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延伸。
国家、省区、农垦总局和周边地区对垦区带动周边都给予了很多政策、项目等相关扶持,这势必为查哈阳农场全面深入推进辐射带动周边带来叠加机遇。
(三)国家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时代机遇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要求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促进绿色安全生产,另一方面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认识度都在不断提高,这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食品的品牌树立和市场开发带来了机遇。
三、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劣势(一)场域经济存在“短板”查哈阳农场场域经济以绿色水稻为支撑,呈现“水兴、稻兴、场兴”的经济格局,但是尚没有形成整体循环经济格局,产业单一,第一产业比例较大,且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生产性建设为主体,所占比例最小;第三产业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
(二)产业集群存在“软肋”从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上看,其中,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3.12%;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75.3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11.55%。
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一、第三产业投入资金严重失衡,第二产业中加工业投入为零,直接影响到第一产业产品输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场整体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带来严重影响。
(三)交通瓶颈“桎梏”尚待破解查哈阳农场初步具备了引领带动周边实现绿色发展的实力,但是农场没有高速公路、铁路系统,是全面推进“省区共建”、“场旗共建”和“场县共建”的一大“桎梏”,如何打通与s111省道、g301国道的交通连接,增强查哈阳农场的交通运输能力,进而发挥优势,扩大影响力,是需要省区、垦地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四、查哈阳农场发展绿色产业的挑战(一)实现绿色发展根本转变尚需时日“十一五”期间,查哈阳农场实现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翻番跨越式增长,2006—2010年查哈阳农场gdp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为19.39%,虽然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长率,但仍低于黑龙江垦区年均增长率,面对黑龙江垦区的跨越式发展势头,要实现农场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行不悖任务比较艰巨。
(二)建设生产加工物流中心任重而道远农场整体收益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销售层面,处于现代化大农业产业链的最低端,下游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目前粮食仓储设施极其缺乏,吸纳自身与周边粮源能力严重不足,与绿色水稻8亿斤产能极不匹配,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小规模重复建设阶段,现有的米业加工企业,产品雷同,但品牌各异,没有形成产业合力,缺乏规模粮食仓储能力和龙头加工企业的产业拉动能力。
五、发展对策建议(一)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根据市场机制来发展龙头企业(集团),依靠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基地发展和促进规模扩大,使企业与基地连结起来,基地与农户连结起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要对已建成投产、管理好、有市场、有规模、有效益、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和通过充分科学论证的在建项目加大培育扶持的力度。
(二)组织及人才激励政策措施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力度,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各级各类人才投身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人才激励上,推行职称改革、创新创业扶持、收入分配、人才奖励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查哈阳农场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加大人才利用和引进力度;加强开发绿色产业的人才培训工作,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员的素质;对在发展绿色产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激发各类人才发展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重点发展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绿色农业特色就是独一无二,只要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产品就会有竞争优势,才能有利于经济突破发展。
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农业,就是谋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
(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以查哈阳农场为中心,与周边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区、五大连池风景区、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大联合、大协作,充分展现查哈阳“水乡、水城、绿产业”的独特魅力,形成“蒙东黑西”独具特色的北大荒“大地景观中心”。
六、结论通过对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的swot 分析可以看出,查哈阳农场绿色产业发展既具备自身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劣势和面临严峻的威胁。
应适时抓住其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农场特色的名、优、土、特、稀产品(以绿色水稻为主)以及生态旅游业;对农场职工进行绿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绿色产品质量;通过绿色产业基地的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品牌产品的开发,绿色市场的培育和规范,提高查哈阳农场绿色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促进绿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吴秀云,卫立冬.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5(4).2.王如松,周涛,陈亮等.产业生态学基础[m].新华出版社,2006.3.李宗保.构造绿色和谐——发展绿色经济[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4).4.田雨艳.东北地区绿色产业的构建和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5.刘薇.北京绿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2(4).6.王永林.商洛现代中医药和绿色农产品抢眼西洽会[n].商洛日报,2005.7.郭京福.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 民族出版社,2006(4).8.陆武成.甘肃的绿色农业之旅[j].中国报道,2006(10).9.斯日古楞.内蒙古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劣势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10.王克西. 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调查[d].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4).11.王丽.黄河三角洲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3).(作者单位:焦彦东、王宏燕,东北农业大学;王大庆,黑龙江农垦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