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卫生保健第一章一、健康的概念P7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落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健康分为第一状态(健康状态)、第二状态(疾病状态)、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二、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P11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健康的发育状态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的能力和支持人类生物学和遗传卫生服务三、现代体育健康观P121.自然科学的体育健康观:(1)运动促进机体健康(2)运动促进心理健康(3)运动带来积极的生活方式2.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观(1)体育要面向全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2)促进人类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四、适量运动P15适量运动是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
第二章一、环境的概念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人类生存的环境是由外环境和内环境组成的。
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P231.急、慢性中毒2.致癌作用3.致突变作用4.致畸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6.其他三、从事体育活动的最佳体温: 37.2摄氏度四、热环境:指高气温、高辐射、高湿度的环境条件P29冷环境:一般指0°C以下或者更低的环境。
高原环境:一般人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区,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症状;在海拔3000~4000米以上缺氧症状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海拔4000~5000米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证安全。
五、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P31运动场修建时位置的选择、坐落方向、采光与照明、通风、采暖与降温等。
第三章一、营养和营养素的概念P35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一种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专指某一种养分。
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营养素,营养素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和健康的最根本的物质,其摄入的不均衡不但会影响人体的健康水平,而且会人体的活动能力。
二、蛋白质的分类P36根据营养价值,可将蛋白质分为三类: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的作用,它们的产热和耗氧P36蛋白质: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2.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活动3.氧化供能:每克蛋白质产生17.19kJ能量碳水化合物:1.供给能量:1克碳水化合物可产生16.7kJ的能量,耗氧少2.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3.节约蛋白质4.抗生酮作用5.糖原有保肝解毒作用脂类:1.供给能量:1克脂肪课产生37.6kJ的能量2.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3.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4.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5.增加饱腹感四、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P40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四种)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抗坏血酸Vc)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五、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P44体内含量大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又称宏量元素),含量小于体重的0.01﹪的称为微量元素。
六、水的生理作用P471.水是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不可少的介质。
2.水是体内吸收、运输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最重要的载体。
3.维持正常体温。
汗液的蒸发可散发大量热量,从而避免体温过高。
4.润滑功能。
泪液、唾液、关节液、胸腔腹腔的浆液起着润滑组织的作用。
七、能量的概念P49能量指的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热能。
八、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因素P50人体正常情况下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还包括生长发育和身体各种组织增长和更新所需要的能量。
九、食物的生热效应P50指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超过RMR的能量消耗,以前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即食物在消化、转运、代谢和储存过程中消耗能量的结果)十、运动与补液P661.补液的指征一般来说,渴感是确定是否出现脱水的最早和有效的主观指标,其他脱水表现出现的较晚。
2.补液的方法补液应遵循预防性补充的原则和少量多次的原则。
3.运动饮料十一、运动营养补充的误区P711.强调特殊营养的补充,忽略基础营养的摄入2.强调宏量营养素摄入,忽略微量营养素供给3.强调蛋白质补充,忽略碳水化合物摄入4.强调晚餐的丰盛,忽略早餐的多样性5.强调口渴补水,忽略补液的科学性第四章一、习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P75习得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生活方式:广义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狭义是指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这里所提到的是狭义的生活方式,即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日常行为模式。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P85(一)体育活动的积极心理健康效应1.体育活动与认知活动2.体育活动与自信心的建立3.体育活动对情绪的改善(二)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些问题1.社会性体格焦虑2.锻炼迷瘾3.心理耗竭三、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概念P87是指当个体面临他人对自己的体格进行消极评价时所体验到的焦虑。
第五章一、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P931.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2.生长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3.生长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二、青年型高血压的特征P102主要特点是收缩压升高,安静时可达17.7~20.0kPa(140~150mmHg)、且有起伏,但一般多不超过20.0kPa,而舒张压正常。
三、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P105~107四、女子的体育卫生要求P112五、老年人的年龄划分P129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年龄分段是: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六、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P134第六章一、体格检查的方法P142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二、形态测量的指标P145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是评价发育程度的基本指标三、机能测量的指标心率、血压、肺活量四、体格检查中几个医学问题的分析P148第七章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机制和判断P162~165概念: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机制:能量耗竭、代谢产物堆积、自由基学说、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疲劳链学说、中枢神经递质失衡、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判断: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以及运动者经验等方法二、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措施有哪些?P170(一)劳逸结合1.放松活动2.睡眠(二)物理措施1.温疗浴、桑拿浴2.按摩3.吸氧与负离子吸入(三)营养补充(四)中草药第八章一、早锻炼、课间操、课外活动的目的、时间和内容P181早锻炼:早锻炼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皮质因一夜睡眠而形成的抑制,活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振奋精神,以充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开始新一天的学习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早锻炼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对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有显著作用。
时间:每天清晨起床后至上午第一节课前进行的体育活动内容:因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和季节而定,一般应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单易行的活动内容为主,如广播操、慢跑、拉韧带、武术基本功和简单套路等。
课间操:通过身体锻炼这一积极性休息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劳,防止因长时间坐位或单一的身体姿势导致的身体畸形发育,激发学生愉快的情绪,松弛神经,使之精神愉快地投入再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上午第二节课后至第三节课前内容:以广播操为主,也可安排视力保健操、徒手操和轻器械练习。
根据季节变化和实际需要,也可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内容,如武术、跑步、健美操和游戏等。
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使一天处于紧张学习状态之中的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巩固和提高体育课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同时,课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锻炼心肺功能的主要活动时间。
时间:每周至少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为宜,运动强度在180次/分以下,并于体育课错开安排。
内容:P182第九章一、训练与比赛的自我监督内容P184主观感觉(精神状态、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客观检查(脉搏、体重、运动成绩)二、心动过速的概念P192如果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min,称为心动过速。
三、脉搏、血压的正常值P192脉搏:常人安静时平均脉率在70次/min左右,正常范围是60~100次/min。
血压: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18.6kPa(140mmHg),舒张压﹤﹦12kPa(90mmHg)四、兴奋剂的概念P198兴奋剂的定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禁止服用的药物,二是各种兴奋剂手段的应用。
第十章一、晕厥的概念P214晕厥是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也是过渡紧张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肌肉痉挛的发病机制及处理方法P227发病机制:寒冷刺激、电解质丢失过多、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疲劳处理方法:不太严重的肌肉痉挛,只要以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都可使其缓解。
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用力宜均匀、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第十一章一、运动损伤的概念P251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
二、谈谈对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的认识P252原因:(一)思想上不够重视(二)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三)技术动作错误(四)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荷量)过大(五)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六)组织方法不当(七)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八)场地设备的缺陷(九)不良气象的影响预防:1.加强思想教育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5.加强易伤部位的练习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第十二章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P261擦伤、切割伤、刺伤、撕裂伤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与方法P264早期(伤后24~48小时内)原则: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及减轻炎症方法: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局部休息中期(24~48小时以后)原则:改善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及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再生修复,防止粘连形成。
方法:理疗、按摩、针灸、痛点药物注射、外贴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药等,可以选用几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三、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P267初步诊断(收集病史和就地检查)、初步急救处理四、止血的方法有哪些?P268~270冷敷法、抬高伤肢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加垫屈肢止血法、直接指压止血法、间接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五、包扎的作用P272可起到保护创面、固定敷料、支持伤肢、防止感染和止血、止痛的作用,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