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深圳二模作文题解析及评分标准.doc

2018年深圳二模作文题解析及评分标准.doc

2018年深圳二模作文题解析及评分标准2018年深圳二模作文题解析及评分标准枯叶蝶【原题呈现】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

听说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2018高考深圳二模作文题与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高度契合。

更是对2015年以来高考全国卷作文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之后的准确把握。

本题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的事实类材料的任务指令型作文,由对儒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到如何实践(知与行)的思考,换言之即引导年朝着宽广和纵深发展,要求在完成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就事论理。

2017年则,强调几个对象(或概念)之间的有机关联,强化逻辑和理性思考,呈现为“任务指令性作文”。

2018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预期思维的逻辑性的要求更高,同样可以预期作文考查学生的建设意识——如何成就更好的自我、如何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我们不仅仅是“知道”,还要能够“践行”。

2018深圳二模作文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是来自生活的叙述类材料,有真实的情景,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考,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如何将知道(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和更美的社会”。

2、材料强调交际意识,专研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子思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同学提出如何将儒家文化落实到生活中。

题目明确要求“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这一任务指令,除了内容上的,主要就是交际上的要求,这本身就是让同学学会交际,强调作文的交际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话可说,说真话,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题目在这方面给出了提示——“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引导学生化大为小,从具体生活入手,从而防止套作和宿构。

【试题解析】一、题型解析作文题属于任务指令性作文,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展示问题),即情景交际类叙事性任务指令性作文。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1、“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内容与对象方面的任务指令。

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学的这个提问。

2、“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思维方面任务指令。

要求考生必须围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决传承儒家文化的知与行的统一问题。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

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写作情景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回母校与高中学弟学妹交流。

(三)、交际意识这是要求考生以子思的身份参与交际,实际上就是情景交际中的交际表达。

因此必须注重交际意识:1、交际身份: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

2、交际对象: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

3、交际内容:儒家文化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落实到现实中(或者如何解决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的行为之间的矛盾)。

4、交际情境:子思与学弟学妹之间的面对面交流。

(四)、社会热点现象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成长、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审题立意简析(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1、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的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

——交际情景。

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的子思会高中母校和学弟学妹们交流。

2、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交际的话题(内容)。

(1)了解(学习并理解)儒家文化并认可——知。

(2)了解认可的儒家文化指导不了现实中的行为——行。

(3)在儒家文化传承上知与行的矛盾。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子思需要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或者如何解决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之间的矛盾。

材料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2)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儒文化(思想)之“礼”构建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

1材料各部分之间关系(1)“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

”——儒家文化的知,比如通过书本、课堂的学习得到。

这里的儒家文化,提到的三个观点,“‘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都是关涉到人际交往,及儒家文化中的“礼”,即秩序。

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做适当的思考,譬如,构建成一定的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思维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文章思维的含金量。

(2)“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儒家文化似乎与现实的矛盾,不好践行。

“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指向现实生活的问题。

这两方面之间,看似一组矛盾关系。

2、原因挖掘及解决方案(1)原因挖掘:儒家文化知易行难,在于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上的内核是基于“仁”的“礼”,是一种道德层面要求,指向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往往呈现为利人利己;而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身处逐利的潮流中,其行为往往多是基于私利的唯利己思想甚至于丛林法则,这指向野蛮。

这既同儒家文化相悖,也与现代文明相离。

(2)解决方案:A.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

B.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拓宽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学习,还可以将儒家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来传承。

C.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挤公交”之类的行为本身不仅仅不符合儒家文化,也不符合今天的价值取向——这是丛林法则的具体表现,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文明,只能让我们退向野蛮。

D.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还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需要我们去粗存精,与时俱进。

当然,这道题上所说的三条思想“‘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都是优秀部分,精华所在。

E.如果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提升自己的人生道德境界,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自己认可的优秀的儒家之礼,远离野蛮的自私的丛林法则。

譬如,挤公交车的问题,到了公交站台,可以率先排队,可以有理有礼地告诉大家排队候车有序上车,这正是君子有所为。

排队上车不仅上车有序化,而且还能快速高效。

须知,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儒家文化之于现实生活就不是矛盾的,而是有益。

而对于“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问题,则可以这样回答:儒家文化不能帮你你挤上公交车,因为“挤上公交车”本身就是丛林法则之下的野蛮行径,儒家文化是指向文明。

不过学习儒家文化并践行,却可以帮助你优雅轻松地走上公交车。

由此出发,让你成为一个品质优秀、举止优雅的人,让社会成为和谐美好、井然有序的社会。

(三)、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主题。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含义的挖掘,结合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观点。

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意追求精准的,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

最佳层次(综合的大角度)(1)小切口:从个人的角度①以我之力点儒家文明星火,倡导众行引现实文明成常态。

譬如拟题为: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

(2)大切口:社会的角度②如何在逐利时代传承和践行优秀的儒家思想。

③如何运用儒家文化的先进思想之“礼”构建美好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

……2、基本层次①传承和践行优秀儒家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

②力所能及地践行优秀儒家文化。

……3、跑偏层次①儒家文化重在内在修炼不在外在践行。

②儒家文化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在生活中践行。

……(四)作文的“三思”简析1、思想的高度:基于作文是情景交际下的“表达我”,这里应该指向这两个维度:(1)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更好地成长,成就更好的“我”;(2)如何传统文化构建出美好的“我与他人”的关系(及社会)。

2、思考的深度:辨析关键概念。

(1)我们认可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样的?譬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这个显然指向人际关系或者为人处世之“礼”;(2)生活中即现实生活的问题反映的本质是什么?譬如“挤上公交车”——丛林法则下的野蛮行径,非文明的本质。

3、思维的逻辑:(1)弄清儒家文明或者儒家文明之礼与现实生活(个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关系;(2)“‘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这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联。

比如以乘公交车为例:先有“推己及人”,相关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渴望挤着上公交车吗?你不希望,自然可以退职别人也不希望。

那么怎么办呢?于是就有“约之以礼”,彼此之间按照“礼”来处理,遵照一定秩序,譬如先来后到的排序,这样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到“以德服人”,比如老弱妇孺病孕这些人,他们可能排队靠后了,就可以以己之德,让老弱妇孺病孕优先。

如此一来,一个较为和谐完备的社会就能构建成功。

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我们每一个人也就能在这样的“礼”的洗礼下更好地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也就能够和谐,一个社会也就能够走向更高的文明层次,自然,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评分标准】一、评分标准(一)总体标准1.基准分45分。

(基于2017高考的评分标准与得分情况,加之二模的时间,在距高考50多天的节点上,考生进入了备考如同长跑的极限期,需要加油鼓劲)2.不同文体根据审题切合度和文体表达特点予以相应等级分数。

其他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做适度的调整如下:一、基础等级50分一等(50—41)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符合文体要求二等(40—3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大体符合文体要求三等(30—21)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潦草;大体符合文体要求四等(20—0)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没什么内容;感情虚假;结构混乱;语病多;字迹难辨;不符合文体要求二、发展等级1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三、扣分缺题目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篇幅在2/3以上),每少50个字扣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