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中西餐饮谈文化差异

从中西餐饮谈文化差异

从中西餐饮谈文化差异
饮食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各个区域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各自的文化风俗不同,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就有所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文化越来越多的映入我们的眼帘,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餐饮礼仪在交际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学习和正确运用的餐饮礼仪,已不仅仅是自身形象的需要,更是提高双效益、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避免文化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文化差异。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

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和客人依次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西餐通常“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
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

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西餐中, 一般均使用长桌。

在正式宴会上, 英国式座位的顺序是: 男女主人分别坐在桌子的两头, 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 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

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 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

在非正式宴会上, 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如果是男女二人进餐, 男士应请女士坐在自己的右边, 还要注意不可让她坐在人来人往的过道边; 若只有一个靠墙的位置, 应请女士就坐, 男士坐在她的对面; 如果是两对夫妻就餐, 女的应坐在靠墙的位置上,男的则坐在各自夫人的对面; 如果两位男士陪同一位女士进餐, 女士应坐在两位男士的中间; 如果两位同性进餐, 靠墙的位置应让给其中的年长者。

此外, 男士应当主动为女士移动椅子让女生先坐。

其次,从餐具的摆放中看,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摆放顺序是由外向内的,所以他的摆放也是由外向内的。

它是根据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顺序精心排列起来的。

座位最前面放食盘或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

汤匙也放在食盘右边。

食盘上方,放着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

正餐的刀叉数目要和菜
的道数相等,按上菜顺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内,用餐时按顺序由外向中间排着用,依次是吃开胃菜用的、吃鱼用的、吃肉用的比较正式的餐会中餐巾是布做的。

第三,从中西餐食物的烹调工艺上看,中国人自古就对饮食有着很高的追求,中国人重视色香味俱全,把味道列于首位,强调调和,在烹调过程中将食物加上配料、辅料和调料,比如冬菇滑鸡这道菜里面将香菇和鸡肉的调和之味与盐、味精、葱、蒜等各种辅料之味充分交织,菜熟之时,所有味道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吃作为一种生存的最基本手段的同时,也是一种味觉上甚至是精神上的享受。

而西方人对食物的色、香、味、形等没有特别大的讲究,但力求膳食营养(如蛋白质、糖类、脂肪和微量元素等)的科学搭配。

这是因为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吃仅仅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就像汽车要发动和行驶需要汽油提供能量一样,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反之,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食物的营养价值,比如生吃蔬菜,西方人吃蔬菜最简单,只要洗干净就可以拿来吃,绝对是“原汁原味”,但也保持了营养成分。

从烹调技法上看,中国烹调技法是让人惊叹的,一种原料,不同的烹调技法(如烹、蒸、炒、炸等),可以做成数种菜肴。

而西方尽管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
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味道上算是各有各的味儿,十分分明。

从以上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重视整体、大融合,而西方重视个人;中国人力求“中庸”,讲究五味调和,而西方“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很少出现“香菇炒鸡肉”的现象;中国人以老为尊,男尊女卑,而西方人更注重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

导致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家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这就使得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谦让”的意思。

但是,在这些繁文缛节的背后,隐藏着尊卑、功利等社会极化因素。

商业宴、政治宴等,在我国比比皆是。

而与此相反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恶感”的文化,基督教徒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十分明确,不允许互相干涉。

比如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西方这种个人主义文化造就了西方餐桌礼仪之不共享一盘食物的原则。

而中国人爱好和平和宁静,生活在林木间,故在餐饮中使用廉价的筷子作为餐具。

筷子也可以体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

西方人喜欢殖民侵略,故在餐饮中使用刀叉类的金属制品。

刀叉也可体现西
方人个人意识以及贵族的生活。

二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具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思维,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是取消用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

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辑分析,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宏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呈现出多维性,同时在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初次接触西方餐桌礼仪刚开始我慒慒懂懂,在做论文过程中理会了它的含义,我深深的被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这个主题所吸引,它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培养了我的交际能力,也让我了解了合作是一件了不起的艺术。

参考文献:纪晓峰.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农业与技术.2011年0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