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复习题

城市设计复习题

说说你对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与赖特的分散主义的认识与看法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和赖特的分散主义,都是对城市规划的一种设想,两种设想各有特色. 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体现在“光明城市”的设想之中.其主要特点为: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增长和市中心拥挤加剧,已经出现功能性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来改造.2、拥挤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采用高层摩天楼,可以腾出相应的绿地.3、降低市中心的密度,使商业、就业向外分散.4、新型、高效的城市立体交通.赖特的分散主义,体现在“广亩城市”的设想之中.赖特认为城市的发展不应该是将所有功能集中到城市中,而应该是将其分散出来,发展一种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结合的居住形式,就是广亩城市.每户一亩地,居住区之间以公路相连,服务设施自然地分散.这两种思想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地位,但如今看来,都略带理想主义的色彩.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研究的是城市规模的适度及功能配比的合理,而不是单纯的以形式去限制功能.无论是过于集中的集中主义,还是过于分散的分散主义,都无法达到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所以,这两种思想都是早期城市规划设想,有启发作用,但可操作性不强.简述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环节。

(1)定位:通过体现城市设计意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建筑物确定位置;确定建筑在具体空间条件下的“角色”和“定位”。

(2)定量:受到城市设计从场地的空间容量、尺度、合理密度、视线、遮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3)定形:对处于具体地块建筑物的高度提出限度或建议,并对建筑的形体提出要求,也是为了取得空间的协调。

(4)定调:主要指建筑的色彩、风格、格调方面等方面。

简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在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上的一致性。

在同一个城市的具体规划目标也应该是一致的。

②两者都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③两者在学科特点上都是多学科的交叉,在工作方法上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合作。

④两者的成果形式都以图件和文本为主。

相异点:①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城市设计偏于战术性。

②城市规划偏重宏观层面的研究,城市设计偏重微观层面的研究。

③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二维的(但也考虑三维),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三维的(但不等于可以忽视二维的思考)。

④城市规划以研究经济、社会、环境要素为主;城市设计以研究物质形体环境为主(但也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背景)。

⑤城市规划具有计划、控制性质;城市设计基本上是设计性质。

⑥城市规划经过批准后具有法定性;城市设计是方案性、指导性。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 (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简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两者处理空间环境的出发点和内容有所不同:a.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

B.城市中的建筑却分属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建筑设计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总体: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总是会用最能动的方式加以改善更新,使之臻于完美。

但建筑形式和风格对此作用甚微,因为孤立于空间的建筑物很难对环境做出贡献。

这就意味着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设计过程是不可分的。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完整的工作,并在建设过程中予以反映和把握。

也就是说,环境的形态应是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的有机结合,房屋是局部,环境才是整体。

从主体方面看,人对城市和建筑的知觉体验也具有一种整体连续性关系,但是城市设计并非就是一个“建筑的问题”(沙里宁)。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处在城市建设的不同层次,人们通过相互的影响和干预来达到一种整合效果。

按照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观点,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与认知,具有一种整体的“完形”效应,是一种经由对若干个别空间场所的、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结果,这已为当许多建筑研究者所证实。

人们的空间使用方式仍然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为一体,它要求设计者在满足相对单一的室内使用要求的同时,也要整体地考虑多价、随机的户外空间活动的需求。

我们虽然可以用适当的手段去围合、分割建筑空间,但却无法割断人的知觉心理流,而这种知觉心理不仅部分取决于作为生物体的人,而且还取决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

城市设计通过导则为建筑提供了空间形体的三度轮廓、大致的政策框架和一种由外向内的约束条件。

一般地说,城市设计导则中的定性成分要多于定量成分,导则的作用不在于保证有最好的建筑设计,而在于避免最差建筑的产生,也即是保证城市环境有一个基本的形体空间质量。

这种外部限定约束只是设计的导引,并非只是用定量表述的规范和教条。

相反。

它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弹性,也就是一种“松弛的限定”和有限理性。

在此前提下,建筑师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l、分析比较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1)目的性比较:城市规划宏观控制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则是促进环境变化,提高生活质量;建筑设计则直接为修建建筑服务;(2)工作对象比较:城市规划为二维空间,考虑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相结合,城市设计为三维空间,可局部、微观;建筑设计仅对建筑物及外部小环境;(3)成果表现比较:城市规划反应用地平衡;城市设计表现为方案引导;建筑设计则是实施性设计文件;(4)实施时间比较:城市规划体现为发展过程;城市设计实施时间不确定,而建筑设计确定; (5)委托人比较:城市规划为政府;城市设计则可为政府或开发商;建筑设计主要为开发商。

6、城市设计理论卡米络·西特:认为城市规划基于视觉美学的城市设计之间存在的分离。

广场与建筑和纪念物之间的整体性、广场中心的开敞性、边界的围合型、尺度的适宜性、形态的不规则性。

反对机械刻板的“现代体系”。

芦原义信: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提出“空间秩序”、“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

勒·柯布西耶:“城市集中主义”——中心高度集聚化。

新型、高校的城市交通,高密度的城市建设解决拥挤、城市内密度调整、中心集聚。

“简化城市设计”:简单的外形,崇尚秩序、功能与朴实。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通过人的感受来判断,易识别性、易记忆性、有秩序、有特色。

并且认为一般的城市形态理论应以人为目的,以具体的物质形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并且应当具有动态、参与决策与公众可参与的特征。

简·雅各布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人的活动;街道三项基本功能——安全、交往、同化子;要回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满足几个基本条件:1、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公用;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伊安·麦克哈格: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之上,两大原则:1、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但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

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不应为敌;2、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因而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必须妥善处理。

麦克哈格认为:美是建立于人与自然环境长期的交往而产生的复杂和丰富的反应。

这也是美与善的连接。

具体来说,其生态设计方法是 1)自然过程规划 2)生态因子调查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 4)规划结果表达。

一、名词解释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

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8、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空间形式理论:(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2)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建设的原则:a、表现的原则;b、相互协调的原则;c、有机秩序的原则。

艺术创造问题;a、界定了形式的起源、意义、性质、重要性及牵涉范围,对自然界的形式表现进行了类比分析,提出大自然的“有机秩序”规律。

b、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本质,认为创造的倾向是一种本能,而理智仅在创造过程中起着辅助的作用;c、形式探索中的特殊领域,按其特定的性质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靠推理就可以领会的问题,第二类是靠直觉感受的问题。

(3)芦原义信:减法空间和加法空间:前者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后者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十分之一理论:要获得与室内相似意义的空间,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设计可以采用20~25m为模数。

现代城市功能理论:(1)勒·柯布西耶的城市集中主义:a、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