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认知实习报告

上海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具有中国风的现代建筑项目名称:城市认知实习院别: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专业年级班级:建筑13-1BF指导老师:冯敬姓名:张家斌填报时间: 2015 年 09 月 25 日目录一、前言——————————————二、实习目的——————————————三、实习时间——————————————四、实习地点——————————————五、实习内容——————————————六、实习总结——————————————一、前言近年来,世界上的知名现代建筑名单上,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有不少,但具有中国风的建筑却少有。

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更是有众多类似于梁思成与林徽因这样的建筑大家,为何却少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呢?难道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只能局限于中国古代建筑吗?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的问题。

这次为期10天的现代建筑考察实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必要的实习。

帮我们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

这些是知识是在照片、课本上学不到的。

并且到了实地的感触也远不是网络上浏览所能比拟的。

这10天不得不说很忙碌,行程安排的慢慢的,但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华东地区的建筑,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风的现代化建筑的一系列思考。

二、实习目的通过对华东地区各地主要知名建筑和经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1、了解基本的建筑只是和理论,在建筑形象上行程具体概念。

2、认识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筑单体的环境特征。

3、从建筑及其范围,建筑技术的喝建筑艺术,建筑和社会等方面认识建筑。

4、认识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建筑空间,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认识学习团林景观设计理念。

6、对中国风的现代化建筑的思考。

三、实习时间2015年9月7日——2015年9月16日四、实习地点南京——苏州——上海——杭州五、实习内容具有中国风的现代建筑一·中国古典建筑朝天宫谈到中国风的建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可能人们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中国的古建筑,例如庙宇、宫殿等。

而我们这次去到的朝天宫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朝天宫,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水西门内冶山,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朝天宫之名,系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御赐,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现为南京市博物馆。

朝天宫为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

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朝天宫一直是南京的重要名胜。

明清之际,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其中“冶城西峙”就是指朝天宫。

文人雅士书写朝天宫的诗文,延绵不断。

如今的文庙建筑群红墙围护,大殿高筑,保留有文庙建筑的完整规制。

建筑群依山面水,最前万仞宫墙临河而建,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棂星门、孔子行教像、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直到后边的冶山。

万仞宫墙内东西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牌坊,上面楷书门额据说出自曾国藩手笔。

棂星门外三组石狮形态各异,雕刻精美。

大成门内古木参天,东西厢房联排而建,作为中心建筑的大成殿,更是雄伟壮观金碧辉煌,不输任何古建。

人们行走与文庙,犹如置身于皇家殿宇之间,震撼之感顿生,犹如置身先圣亲临之境,崇敬之意顿起。

这也许就是当时统治者煞费苦心修建文庙的初衷吧。

二:遍布中国元素的中华艺术宫但是看到“中国风建筑”这几个字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一定是中国古建筑吗?难道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只能局限于中国古代建筑吗?其实具有中国风的建筑也不仅仅局限于古建筑,仔细寻觅一下,不难发现还是有那么一小部分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

“我们称她为‘中国红’。

”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同时,前来参加世博会的外国人一望便知它是中国的。

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中国馆“东方之冠”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国家馆的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

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

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

这四组巨柱都是18.6米×18.6米,将上部展厅托起,形成21米净高的巨构空间,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而挑出前倾的斗拱又能传达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

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节能设计: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

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喷涂了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

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

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

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

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中国馆很好的把中国元素和现代建筑相结合,让人能够在享受现代建筑的同时又能领悟到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便是中国现代建筑的赋予中国风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造型、颜色、技术、结构等具象化的东西体现中国元素。

三·蕴含中国意境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但其实中国元素并不单单只体现在造型层面,它还可以是一种意境,一种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的意境。

比如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设计者认为:规划并建设一个美术学院的校园,不仅是一个景观问题,而是在更本质的层次上对建设模式的选择。

决定着知识与教育将来在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世界中成长,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艺术观、道德观将在一个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养育,并最终影响、决定着我们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未来。

所以整个方案正是重新发现自然,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据王澍教授介绍,他在这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美景,王教授后来把这些镜头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更改的。

因此我们在一路的参观中,就经常会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风景跃如眼中,最妙的是在一个院子里,一回头,透过那个大门框,我们竟然看到了《溪山行旅图》的镜头!在这个迷宫一样的校园里,你走着走着,就常常会有这样的惊喜。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意思是:人的房屋不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朴而谦逊,避免过分夸张的建筑体量与造型表现,建筑首先应考虑隐退。

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也在其中体现。

设计者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态的直觉把握。

为保持这种文化上的连续性,规划方案种选择了两组旧农舍,建议迁而不拆,就地改造。

我们看到远处田野中的高压线铁架,成了视觉中的灭点,真是绝妙!设计者营造出了一个半人工的缓坡谷地,与现代大学较大体量的建筑对应,不用传统的小桥流水程式,而是选用类似与庆元、龙泉一带的廊桥跨越谷地和象山北麓的艺术工作室群相连。

但这种对景区进行有意分隔的做法,既是传统中国的,也是全新的当代创造,形成在喧嚣繁华的市镇中,一片宁静旷远的场所。

园区的西端有意不布置高大建筑,使风景向远处延伸,以借西侧远山之景。

园区东端入口保留了大片鱼塘、茭白地和稻田,不做建筑,不做改动,设计者希望一片本真的阡陌田园能够在一座大学校园中一直存在下去,特别是在一所美术学院的校园中。

“天人合一”本身就是一种风景,它特别和某种贴近自然的劳作有关。

校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建筑中的宽大走廊,如路亭般的山边、水边小屋,都是某种既可步行,又可展览,又可以进行学术讨论的地方,它们甚至是某种非常规的教室、会议室,与它们相连,是连绵不断的步行小道,在山上山下、水边水上,使校园既是理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成为城市旅游西进的一个新的文化景观。

集中布置在象山南北两侧,杜家浦河边,方案为此专门设计了环山沿河的开放的艺术走廊,宽度从30米到120米不等,以林木花草为主体,间杂小型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群,室外雕塑,环境艺术作品。

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

这促使设计者做出一种选择:不将任何人为的设计思想强加在这片土地,将现场先在的建筑原则,将建构材料的选定为无前提的第一选择,它们应扎根在象山这片土地之中。

这就是象山校区,设计者相信,它还应该是会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变化、不断有新的创造的作品。

到杭州时,天公不作美,下着小雨,但导游说这正是杭州的特色。

烟雨蒙蒙,中国美术学院在烟雨中显得格外有情调,不得不佩服王澍先生在建筑上的造诣,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和谐共处,每一个角落都反映了中国特色。

建筑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这句话不假,其实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看了王澍先生的作品后,我更加坚定了这个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