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要求语文教学研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动态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要求应考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提高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习本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要结合语文新课程的实践,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本课程与专科段所学的教材教法课程既相互衔接,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延伸,在要求上有所提高。
本课程的考试在能级要求上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以理解为主。
1、识记:主要考核应考者对重要的名词术语、时间、人名、著作、事件、法规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了解、辨识、记忆的能力。
主要以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型呈现。
2、理解:主要考核应考者对基本理论把握、领悟的能力。
依不同的要求分为三种类型:(1)能概括要点或辨别正误,不展开论述(C);(2)能作简要的阐释、分析(B);(3)能作综合性分析或论述(A)。
其中(1)(2)主要以判断”简答”分析”题型呈现,(3)主要以论述”题型呈现。
3、应用:主要考核应考者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策略、简要的方案设计等。
主要以综述”应用”或案例分析”等题型呈现。
以上三个能级的要求将在考试内容中标明,其中理解”部分只以字母代码标注。
应考者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根据考纲要求,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既要突岀重点,又兼顾全面,还要把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的学习与教材的学习结合起来,深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要点,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考试内容第一编语文教育发展论导言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第一章古代语文教育第一节古代语文教育概述1、言文教育(识记)2、古文教育(识记)3、六艺(识记)4、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B)第二节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1、古代语文教育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B)2、三百千(识记)3、四书五经(识记)4、简述古代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B)第三节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1、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法与教法(A)第四节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1、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弊端所作的概括和总结(A)2、概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B)3、研究和认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A)第二章现代语文教育第一节现代语文教育概述1、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时间及其标志(识记)2、《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识记)3、自分科教学以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识记)4、语文学科名称由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其内涵和性质发生的变化。
(B)5、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C)6、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与意义。
(B)第二节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1、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识记)2、因文而异”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分类和所采取教学方法以及启示意义(B)3、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程序及特点(B)4、设计教学法(识记)5、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基本模式(B)6、对设计教学法的评价(A)7、道尔顿制教学实验(识记)8对道尔顿制实验的评价(B)9、结合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从以上三次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验中选择其一,阐述个人的认识(A)第三章当代语文教育第一节当代语文教育概述1、当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起落及其原因(C)2、对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认识(A)第二节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改革1、建国初期推行凯洛夫教学五环节”的利弊(B)2、红领巾教学法(识记)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B)4、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起因和目的(C)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成绩和问题(B)6、6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C)7、6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与试验(B)第三节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1、语文教育性质观、主体观、方法观的更新(A)2、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
(C)3、语文教育改革的多元化研究:发展智力与思维训练、大语文教育、培养语感等。
(C)4、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B)5、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语文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教育与相关学科的综合性研究(C)6、新时期语文课程、大纲和教材的建设(C)第四节当代语文教育的三次大讨论1、第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焦点和影响(A)2、第二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主题及其产生的效应(A)3、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焦点、实质和影响(A)4、对语文教育的三次大讨论作综合分析,或择其一发表自己的认识。
(A)第五节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C)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C)3、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B)1)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4)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创新,一个总目标,两个基本性质,三维目标,四个基本理念,五个学习领域。
(A)第二编语文学科课程论导言课程设置涉及的四个问题(B)第四章语文课程的内涵和性质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概念1、课程(识记)2、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B)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识记)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B)3、语文学科的人文性(B)4、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A)第五章语文学科课程的目标第一节课程目标概述1、教育目的(识记)2、课程目标(识记)3、教学目标(识记)4、课程目标拟定的基本来源(B)第二节语文课程总目标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B)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B)第三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简述1、识字写字目标的主要特点(B)2、阅读目标的主要特点(B)3、写作目标的主要特点(B)4、口语交际目标的主要特点(B)5、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B)6、从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角度探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A)第四节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1、必修课程目标(B)2、选修课程的目标(B)第六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1、课程标准的含义(识记)2、课程标准的功能(B)3、建国以来教学大纲的演变(识记)第二节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第三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A)第七章语文课程资源第一节课程资源概述1、广义的课程资源(识记)2、狭义的课程概念资源(识记)3、课程资源的分类(识记)4、正确把握课程资源应注意的几点(第二节课程文本资源——语文教材1、语文教材的概念(识记)2、语文教材的作用(B)3、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B)4、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识记)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B)6、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B)7、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A)8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A)第三节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A)第八章语文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评价概述1、课程评价的概念(识记)2、课程评价的功能(B)3、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B)第二节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A)第三节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1、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B)2、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3、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第三编语文学科教学论(上)第九章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理念第一节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1、工具性(B详见第六章)2、人文性(B详见第六章)3、实践性(B)4、综合性(B)5、民族性(B)6、审美性(B)第二节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1、坚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由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
(B )(2)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贯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理念应注重的要点(A)(3)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以这一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应用)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1)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实践的关系(B)(2)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C)(3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空间(B)(4)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B)(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3、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重视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1 )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以汉字认读与书写为例)(C)(2 )重视语言的积累(古代的传统经验、理解与积累的关系)(C)(3 )重视语感的培养(什么是语感、语感的品位素质、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4)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应用)4、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1)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B)(2)语文美育的一般原则(B)(3)开发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B)(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塑造美的教师形象(B)(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进行审美教育(应用)第十章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的概念(识记)2、程序教学设计(识记)3、加涅的教学设计(识记)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B)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识记)2、教学目标的表述(B)3、确定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应考虑的范围(B)4、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B)5、教学方法的分类(B)6、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B)7、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识记)8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识记)9、运用所学理论设计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应用)第十一章语文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1、教学过程(识记)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识记)3、教学环节(识记)4、教学过程的本质(1)特殊认识论(B)(2)其他新观点(发展说、认识一发展说’、实践说、认识一实践说、特殊交往说)5、语文教学过程(识记)6、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A)(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A)(A) (C)(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关系(A)第二节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1、教学过程模式(识记)2、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模式及特点(识记)3、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同第二章)4、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模式(识记)5、对我国上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的分析评价(B)6、单元教学的一般过程(A)7、单篇课文教学的一般过程(A)第三节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了解本节所介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教学理念作简要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