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创新与创业管理第7章 创业资源
创新与创业管理第7章 创业资源
资源外取战略强化了蒙牛的核心业务,补足了短板,催生了 规模快速膨胀。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 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 “社会办企业”。这正是虚拟经营方式中“不求所有,但求 所用”的生动体现。正是这种虚拟经营的外部资源整合策略, 通过与外部资源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借梯上楼,使得“蒙牛”只用几个月就 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实现的扩张。
在物资资源中,创业初期的资源最初主要为财务资源和 少量的厂房、设备等。因而,细分后的创业资源经过重新归 纳,主要为以下几种:①人力和技术资源,包括创业者及其 团队的能力、经验、社会关系及其掌握的关键技术等;②财 务资源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源;③其他生产经营性资源, 即在企业新创过程中所需的厂房、设施、原材料等。
开始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 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而 蒙牛却是被顶级国际投资人相中的。2002年10和2003年10月, 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
从1999年从3730万元销售收入飞速增长到2009年超过200 亿元的销售收入,牛根生说:“蒙牛企业文化中有‘四个98 %’:资源的98%是整合,品牌的98%的是文化,经营的98 %是人性,矛盾的98%是误会。”在这里,第一个98%就是 资源整合,可见在牛根生眼中,资源整合之重要。蒙牛资源 整合的主要方式是资源借用。
目 第七章 创业资源 录
第一节 创业资源及其分类
第二节
创业资源获取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
创业资金需求与来源
第四节
风险资本
【引例】 蒙牛的资源借用
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 的牛根生被开除了。失业的牛根生决定自己创业!凑集启动 资金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道坎,几个人跑遍全国、东拼西凑 了900万元,于1999年8月18日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 股份有限公司”。蒙牛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至爱亲朋,承载 着亲情、友情和信任。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 来自伊利,凭借行业内经验丰富、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以利 用的市场渠道。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 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过了这道坎蒙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 事了,它的销售收入
创业资源的概念模型图示如下:
(二)人力和技术资源、财务资源、生产经营性资源 从Barney的分类出发,创业资源可分为组织资源、人力
资源、物质资源。对于新创企业,组织资源无疑是三类中较 为薄弱的部分;而人力资源为创业时期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创业者及其团队的洞察力、知识、能力、经验及社会关系影 响到整个创业过程的开始与成功;同时,专门的知识技能往 往掌握在创业者等少数人手中,因而此时的技术资源在事实 上和人力资源紧密结合,并且上述两种资源可能成为企业竞 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牛根生和他的创业团队把一个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 市场的“三无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人民币的大 企业,成功秘笈就在于创业资源的运用和整合。
7.1 创业资源及其分类
一、创业资源的概念 狭义的创业资源是与创业直接有关的资源,包括有形资源,
如厂房、设备等,还有无形资源,如品牌、声誉等; 广义的创业资源就是那些已经显现和现在尚未显现、潜在
(三)核心资源与非核心资源 根据资源基础论,创业资源可分为核心资源与非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 主要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创 新的源泉。高素质人才的获取和开发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管理资源又可理解为创业者资源。创业者的个性,对机 遇的识别和把握,对其他资源的整合能力,都直接影响创业成 败。科技资源是一种积极的机会资源。对于新创企业来说,主 动引进和寻找有商业价值的科技成果,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和市 场竞争之源。
的但是在将来可能会为创业者所利用的一切资源。
二、创业资源的分类
(一)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 按照资源要素对企业战略规划过程的参与程度,创业资源可
分为间接资源和直接资源。财务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人 才资源是直接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资源要素,可以把他们定义为 直接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这三类资源要素对于 创业成长的影响更多的是提供便利和支持,而非直接参与创业战 略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对于创业战略的规划是一种间接作用, 可以把它们定义为间。这家企业当时经营不 善,正缺管理人才。通过合作,蒙牛运作了国内8个困难企业, 盘活7-8亿元资产,实现了双赢。蒙牛在创建时,利用承包、 租赁、托管的方式“盘活”其他乳制品企业,派出自己的管 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蒙牛用标准、 技术和品牌,从而把别人的工厂变成了“自有”车间的方法, 具有“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杠铃型”企业 组织特点,借自己的核心资源管理、经验、技术和文化等获 得快速、大规模的产品上市,从而创造了“先有市场、后有 工厂”的奇迹。
蒙牛在创立初期,借用地域品牌和行业领军品牌的“借 船出海”的广告战略,“像伊利老大哥学习,做内蒙古乳业 第二品牌”。作为乳品企业,“得奶源者得天下”。但当时 的奶源已被大企业瓜分殆尽。自建奶源基地,自建工厂,没 有一年半载根本就不可能。如果按部就班,在强大竞争队友 的层层围困中,弄不好就会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面对窘境,公司管理层跳出“先建工厂,后建市场”的窠臼, 创造性地提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战略。采取了“虚 拟联合”额度方式,1999年2月,杨文俊(后任公司总裁)率 部8人远赴冰城
到1999年底,蒙牛开始由“虚”转“实”。公司一面继 续扩展自己的“虚拟联合”经营方式,一面创建自己的工厂。 初创的蒙牛买不起2500万元的液态奶设备,通过沟通,利乐 公司采取了灵活的变通策略:先在北京找了一家租赁公司, 由租赁公司以第三方的身份,把设备转租给蒙牛。如果蒙牛 将来不出问题,那就一直租下去。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后, “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而且进一步延伸。目前,奶站 基地、运输车辆和员工后勤系统都外包给了其他主体运营, 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为“体外循环”;公司只专注于自 己最擅长的事,其他的就由那些更有效率的外部专家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