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桥牌30年

上海桥牌30年

主题:《上海桥牌三十年回顾》座谈会时间:2010年6月6日上午10时地点:上海奥林匹克俱乐部牡丹园主持人(上海市桥牌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国强):各位领导、各位新闻界和桥牌界的朋友们上午好,今天在这里召开一个座谈会,主题是对上海桥牌30年的回顾。

下面把主要领导介绍一下,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顾问陈祥麟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主席、中国桥牌协会副主席邱伟昌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副主席、上海城建集团董事长张焰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副主席、上海圣陶沙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聪聪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副主席王益民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副主席、上海棋院院长单霞丽女士,文汇报副总编马申先生,上海市桥牌协会监事长李宗镛先生,监事陈志明先生,上海宇振青少年桥牌培训中心董事长杨振文先生和上海吴淞中学校长徐惠民先生及曹梓强老师。

今天我们桥牌界泰斗和新老桥牌国手也参加了座谈会,他们是最知名的国际桥牌比赛裁判周麒先生,中国第一对获得国际桥牌大师称号的王俊人先生和陆玉麟先生,国际桥牌大师、原国家女队教练唐后祖先生,国际桥牌大师、现任国家队总教练胡基鸿先生,世界女子桥牌排名第一的王文霏国际特级大师,刘逸倩国际特级大师,上海汽车桥牌俱乐部领队蔡龙根先生、黄荣先生,国家青年队教练傅学明先生,市桥协副秘书长、浦东新区桥牌协会秘书长阮兴先生和市桥协副秘书长、上海金融系统桥牌协会秘书长单柏松先生。

还有上海市桥牌协会的周史侃、范嘉浩、关肇增先生。

新闻界的朋友,上海电视台的胡敏华,市桥协副秘书长、新民晚报的李京红,文汇报的季安之、黄春宇,解放日报的杨仁杰和体育界资深摄影师沈惠章也参加了今天的会议。

今年是中国桥牌恢复开展30周年,1978年7月,北京的几位桥牌元老周家骝、裘宗沪和郑雪莱曾联名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希望在中国开展桥牌运动。

小平同志很快就作出批示:“请体委考虑。

”之后,桥牌运动才在中国重新开展起来。

在小平同志的关怀下,1979年,国家体委主办了六城市桥牌邀请赛,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举办的第一次桥牌比赛。

1980年中国桥牌协会成立,并加入了世界桥牌联合会。

1981年初,上海市桥牌协会成立,3月上海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的国际桥牌邀请赛。

今天这些国手、教练和裁判长都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主要是请他们来谈谈上海桥牌30年这么一个精彩的回顾。

下面先请资深的裁判长周麒先生发言。

周麒:我不知道应该讲什么,我想介绍一点关于桥牌裁判方面的,还有一点是我自己参加桥牌的经历。

桥牌是我的爱好,我已经打了60多年桥牌了。

上海的桥牌从全国来讲是比较进步的,那时候全国都没有什么人打桥牌,但是上海还是比较多。

六十年代初卢湾区举办桥牌赛,我们上海有很多人踊跃参加,我和张去病院长等四人组队参赛,在卢湾区举办的桥牌赛有40个队,我们打了二届,第一届、第二届我们都是冠军,以后就停办了。

我是很爱好比赛的。

我希望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参赛,但是一直没有缘分,看样子我今生今世也没有这个缘分了,后来我走上了桥牌裁判的道路,这个也有一点偶然,1978年有人上书邓小平同志,请他支持桥牌,他写了一个批语。

1979年香港有一个桥牌旅行团到大陆来,希望跟大陆的桥手交流,北京接待他们,但是北京因为没有人组织过桥牌比赛,就把我找了去,我就组织北京和香港的对抗赛,后回到上海,组织上海和香港的对抗赛。

这个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桥牌跟境外的接触了。

1980年在上海举行八省市比赛,也是我来组织并担任裁判长,1981年上海举行国际桥牌邀请赛,有20个队参加,境外有欧美、香港、日本等队,也是我来组织并担任中方裁判长,这一次得到国外的好评。

我国从这个时期开始就进入国际桥牌的行列。

1987年远东赛在上海举行,我担任裁判长,1987年这一次也是我们第一次跟远东赛一起参加比赛,也得到一个好评。

后来香港桥协主席推荐我去世界桥联,参加奥林匹克桥牌赛的裁判工作,我没有见过大赛,怎么能够去参加呢?1988年我和上海的四位大师,去意大利参加双人赛,后去威尼斯担任奥林匹克赛的裁判,我这个水平其实是很不够的,到那里边学边做,多学一点,总算整场比赛下来也获得了好评,在1992年继续聘请我。

世界桥联聘请裁判完全是个人行为,不是通过国家的。

我在9年当中担任过四次世界比赛的裁判,也担任过四次世界比赛的裁判长,尤其在第四赛区。

有一天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电话聘任我去做裁判长,我想在美国很多资深的裁判,在欧洲也有很多,怎么会找到我,据说是有人推荐,他们对我有信心,结果我去了毛利求斯担任了裁判长,那一次非常成功,主办单位和比赛公报也提到。

我在国际比赛做裁判,几个大的背景都参加了,桥牌的规则,遇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我的能力是不够的,运气好没有出什么毛病,也得了一些好评。

每一次比赛都有一些记录,我现在也找不到了。

另外1994年国际桥牌协会组织一个征文比赛,用英文写,我写了一篇文章,那一年只有三个得奖名额,我得了一个名额,得到了纽约时报和很多专家的好评,这个也是我的一个收获。

在国外担任裁判,我感觉这个裁判非常难,因为有很多问题他们专家之间也有讨论,有一些东西没有实践的经验也很难,我们如果讲到个人水平在国外很多的裁判,遇到有一些问题还是很不足的,最后有许多裁判被世界桥联聘请了,他们告诉我不会请我了,后来就换掉了。

德国就没有裁判,法国也没有,主要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一些裁判,控制了世界桥联的重要比赛。

我能够参加几年桥牌裁判工作,我觉得也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我也在国外发表了一些文章,所以有几个出版社找我,问我有没有稿子,他们愿意替我出版,另外还有一个出版社让我帮他们审稿,我没有时间,我在国外写稿子有出版的机会,但是在国内机会就很少。

我从1979年开始在国内为桥牌服务,服务了10多年。

今天看到一些青年桥手在国外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取得很好的成绩我非常高兴,我也希望他们以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胜利。

我想我讲了很多了。

主持人:谢谢周教授的发言,周麒老师应该是中国第一位国际级的裁判,应该对展示中国裁判的形象,提升中国裁判的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再一次感谢。

下面请王俊人大师谈一下。

王俊人:今天主要是想讲讲杨小燕女士对上海及中国桥牌运动的贡献。

杨老师,1930年出生于北京,来自书香门第,父亲杨开道是燕京大学教授。

1946年全家移居上海,1948年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沈昌瑞先生,俩人一见钟情,第二天一早,沈先生送送来一盒玫瑰花,内有一张卡片,上书“凯瑟琳:一个容易记住的芳名,一张永难忘却的脸庞”。

1949年杨老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几个月后,青年才子沈先生也到美国深造,1950年俩人结为伉俪。

六十年代,沈先生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

周末常邀一些朋友来家聚会。

有一天晚上沈先生与朋友一起打桥牌,杨老师在旁边观看,沈先生就说,你又不懂桥牌,还是和女宾去打麻将吧!杨老师不愿离开,见状,沈先生又说:你再看也学不会,假如你一个月内学会,我输你500美金,杨老师秀外慧中,又好强,马上说好。

一个月之后杨老师果然把桥牌学会了,后常去俱乐部里面玩。

在那里认识了魏重庆先生,魏先生是美国华人船王,桥牌高手,精确叫牌法发明人。

魏杨俩人很快从相识、相交到相知。

1968年杨老师跟沈先生协议离婚,魏和杨结婚。

婚后有一天,魏先生问杨老师,你打桥牌是玩玩而已,还是想成为世界冠军?杨老师说当然是后者。

魏先生立马帮她请了意大利兰队十三次世界冠军获得者加罗佐做杨的老师,所以杨老师讲,她真正学桥牌是从38岁开始的。

杨老师天资聪慧,又有名师指点,十年后,1978年成为世界冠军、桥牌女皇。

1980年,中国桥牌协会成立并加入世界桥联。

当年10月份,有一美籍华人翁心梓先生来沪,翁先生也是桥牌好手。

从他处得到了杨老师的联系电话、地址。

当时上海体委领导,为了扩大上海体育事业的国际影响,提升上海桥牌实力,考虑举办一次国际桥牌邀请赛,举办桥赛要有卖点,就是要有世界顶级桥手参加,于是就想到请杨老师帮忙。

1980年11月某一天,时任上海市体委副主任沈家麟致电杨老师,内容:一是请她回国观光;二是请她担任上海桥牌队顾问;三是告知上海拟举办国际桥赛,通过她是否能请到美国男女世界冠军来参赛。

要知道美国是市场经济,请名手参赛,要负担来回机票、住宿,还要出场费。

但杨老师欣然接受邀请,并会负责邀请名手参赛。

最后杨老师花大钱、出大力,带了33人参加,其中有6位世界冠军,还有一位美国最年轻的终身大师,另外杨老师还请了荷兰两位世界冠军参赛。

正由于众多世界冠军的参赛,当年上海国际桥赛有17支境外队参赛,包括日本、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和荷兰。

正可谓是,群贤毕至,老少咸集,风云际会。

杨老师是居功至伟。

1983年上海办第二届国际邀请赛,杨老师又带了一些世界冠军过来比赛,还请来了世界桥联主席帕蒂诺先生。

1984年,我们去美国比赛,第一天到旧金山,第二天要到西雅图去比赛。

在去机场的早上,我们顺路去旧金山转一圈,中国队一行16个人,车子开到半路去拍照了,去了没多少时间东西被人家偷掉了,支票、护照、机票全没有了,弄得身无分文,比赛也去不了了,后来到旧金山的中国领事馆,被领事骂了一顿,说你们跑到美国24小时不到都偷掉了,后来借了我们3000元美元,翻译李杰在旧金山等待处理,其他人出了2550元美元先飞过去比赛,三天后李杰竟然把东西追回来了。

到了西雅图,没钱交房间的钱了,后来也是找杨老师帮忙的。

到了1984年,世界桥联主席帕蒂诺先生带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哈曼和沃尔夫来沪比赛,一下子把上海的桥牌带动作起来了。

一晃又到1990年,上海又举行了一个比赛,请了台湾的沈君山。

这一次是电视直播,在中国也是第一次。

后来台湾人对杨老师很妒忌,八十年代开始杨老师到中国来搞桥牌,中国冲到世界里面来,走在了台湾的前面。

到九十年代以后杨老师搞过很多比赛,带了很多人到上海。

所以她对上海桥牌感情非常深,把很多桥牌好手带到上海来,2007年她77岁的她还是到上海来,杨老师身体不好,因为有一点小中风。

实际上对上海桥牌推向世界杨老师功不可没,她把整个心思都放在了中国桥牌当中。

希望她能够在美国听得到。

主持人:王大师发言了披露了杨老师,关心支持中国桥牌所作出的贡献,杨老师是上海市桥牌协会的顾问。

王大师发言以后也不能少了陆大师的发言,他一生钟爱桥牌事业,他是上海队的主力选手,国家队的主力选手,后来打国家老年队的桥牌,下面有请陆大师。

陆玉麟:桥牌在上海30年多一点了,我记得上海文革后第一次搞桥牌的时候在长宁网球场,邀请了上海所有比较好的、比较知名的好手参加,就是现在的双人赛,这个是上海第一个比赛,也不容易的。

后来到1978年第一次恢复,通过这一次比赛基本上奠定了上海桥牌的基础。

当时有好几次比赛,因为当时上海打桥牌打得好的也很多,而代表上海只有6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