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海雪原评论

林海雪原评论

林海雪原评论
一、《林海雪原》: “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重读“红色经典”系列之一
宋剑华暨南学报 2009年第二期
《林海雪原》具有民间传奇的叙事性质,这是任何人都十分清楚的客观事实,根本用不着我们去连篇考证夸夸其谈。

只要读者将“注意力
回到历史本身”,他们自然就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是清晰的”。

众所周知,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人的思想“大跃进”,造就了无数具有超越品质的“红色经典”;一切艺术夸张也因作家意识形态的情绪膨胀,而被社会公众赋予了绝对真理的浪漫阐释。

作为思想“大跃进”的历
史产物,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文本意义,则是“兵”的传奇与“兵”的神话:“兵”被作者描写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象征符号,而中
国无产阶级又被作者描写成是“兵”的本质属性———“兵”与无产
阶级之间的概念等同,“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巧妙结合,不仅极大
地提升了《林海雪原》的审美趣味,同时更凸显出了“红色经典”的价值取向! 所以我个人认为,读懂《林海雪原》的前提条件,不是对其
“传奇”笔法的追根溯源, 而是对其写“兵”意图的深度分析。

1、《林海雪原》:关于“兵”的阶级属性的传奇叙事
2、《林海雪原》:关于“兵”的精英气质的传奇叙事
《林海雪原》中“兵”的“无产阶级化”倾向,集中反映了部队这所革命大熔炉的思想改造功能;而小分队全体成员的政治精英气质,则又
深刻揭示了部队这所革命大学校的文化教育作用。

3、《林海雪原》:关于“兵”的神性功能的传奇叙事
《林海雪原》的传奇叙事,是革命者重塑其历史丰碑的英雄“传奇”,是胜利者展示其政治理想的史诗“叙事”;作者人为地强化“兵”的“神性”与“超能力”,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去张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人文精神,就是要去抒发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试论《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党的代言人”形象
朱珊中国市场 2009年第9期
文章从《暴风骤雨》与《林海雪原》中“ 党的代言人” 形象对比入手, 分析了在这两部内部结构趋近一致的小说中, 不同的情节设置
下萧祥与少剑波形象的差异, 得出萧祥形象趋近于“ 扁形” 、少剑
波形象趋近于“ 浑圆” 的结论并通过探讨两部小说中情节设置对人
物形象的影响, 指出即使在受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 十七年” 小说创作中, 在“ 叙事文” 层面, 时代与政治因素并不能超越情节影响人物的形象, 情节仍然是影响小说人物塑造的重要因素。

三、侠肝义胆英雄魂——论《林海雪原》的民族特色
李亚萍安徽文学 2008年第2期
《林海雪原》具有鲜明而浓烈的民族特色,受到古代侠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影响,用通俗文学的手法表现高尚政治主题,显现了古
代侠义精神,展示了现代革命英雄的传奇人生,同时也在借鉴的前提
下进行了不少创新与改造。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悖左而又广泛存活于民间社会的文化,在侠文化的影响下,侠义文学产生并发展繁荣,使侠
客行侠仗义的观念深入人心,武侠小说成为通俗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林海雪原》在主题精神上就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
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