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奇的苦荞

神奇的苦荞

神奇的苦荞1984年,凉山州在体检时发现,世居苦荞麦产区并主食苦荞麦的彝族人群,患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极低,糖尿病人几乎没有。

凉山州政府责成凉山州科协研究。

凉山州科协于1985年邀请北京粮食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中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八家单位共同协作研究。

并于1987年由四川省科协在北京组织召开成果鉴定会,确认苦荞麦中含非常丰富的矿物质和十八种氨基酸,其中粗蛋白、叶绿素、芦丁、硒、锌、镁、铬、钙、生物类黄酮、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极高,而且含有二氢氧顺式肉桂酸美容成分,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绿色天然健康食品。

从此彝族人民食用了上千年的苦荞开始进入人们视线,引起了广泛关注,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苦荞麦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高寒山区,海拨1500米以上,籽粒供食用。

苦荞在所有谷类中营养最为丰富,按照东方人倡导的"药食同源"原则,当推苦荞麦为百谷之冠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之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作用日本专家片山虎之介在《不老长寿的苦荞》一书中指出:苦荞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性疾病方面是普通荞麦的100倍,比银杏叶好150倍。

日本人称苦荞为“长生不老的荞麦”,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自己能种植的灵丹妙药”。

苦荞的历史: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零星可以发现关于荞麦的记载。

1975年,考古学家在咸阳市杨家湾考古发掘四号汉墓中,意外地发现有随葬的荞麦籽粒,这表明汉代时期的关中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荞麦。

“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归家。

”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荞麦产区的歌谣,生动地描绘了荞麦的特性。

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这是陆游的诗。

适应性强,生长期短,一般为60余天,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荞麦常以备荒作物的面目出现,一旦遭了灾,农作物全都指望不上了,但即使到了三伏,仍能种荞麦以补救。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而凉山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被誉为“苦荞麦之乡”。

彝族同胞长期以苦荞麦为主食,身体健壮,肌肤红润,很少有人患高血压病。

随着苦荞麦被人们广泛接受,我国的晋东北等高原地区也渐渐地广泛种植荞麦了。

苦荞麦在山西又被民间百姓称为"土四环素",有个小病小灾的,不用求医生,吃点苦荞麦就行。

作为民间餐饮,苦荞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如此实惠,有一种原始的稚拙和素朴的关怀蕴含其中,能不喜欢它吗?苦荞的亩产量只有300-400斤,黑苦荞更低,只能在海拔1500米以上生长独特的自然环境,大气造就了独特的品质,苦荞的分布在山西、陕西、安徽、内蒙等省,尤以山西较多,但最主要的产地是在四川的凉山州,约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而且凉山苦荞的内在品质最优,主要指苦荞黄酮-芦丁的含量最高,苦荞的分类:人们常说的荞麦,太笼统,仅说荞,就有甜荞和黑苦荞。

甜荞,又名花荞,味甘,茎、叶呈红色,粉红色的花,一身都很漂亮,口感好。

但吃多了肚子胀,很难受,“养嘴不养身”。

黑苦荞,有细米苦荞,高秆苦荞(也称黑老鸹苦荞),味苦、秆苦、果实苦,且苦味浓,茎、叶绿色,花白色,把其果实粉身碎骨,做成熟食,它还是苦,还是绿色,口感最差,一口一个苦,从不讨人喜欢,“养身不养嘴”。

黑苦荞名珍珠黑苦荞,有“黑珍珠”和“苦荞王”这美誉,其营养价值优于其它苦荞,所含的珍贵物质芦丁(维生素P)是其它苦荞的2—3倍。

黑苦荞是黑色食品,是二十一世纪“药食同补”的黄金产品。

中医认为“黑为水,走肾,肾为生命之源,饮食为养,养肾为其根本”。

世界各国对苦荞的重视:苦荞制品的确已经“发烧”。

日本,把苦荞定为21世纪保健功能性原料;苦荞食品风行日本诸岛,光吃法就达到100多种,本土就有70000家苦荞面馆。

当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日本首相宴请周总理的地方就是苦荞面馆,可见苦荞麦在日本的身价。

美国把含生物黄酮的苦荞食品,列为21世纪100种延缓衰老的主要食品之一。

除亚洲外,欧、美的荞麦生产与消费,近些年不断升温,备受青睐。

韩国:学术界针对苦荞研究的研讨会在两年内便召开了8次!称苦荞为“神仙的粮食”。

如今,相互馈赠苦荞食品,已成为韩国上层显贵最为时尚的礼仪。

德国:药学专家克利夫特和日本的草野益德专家,多年来致力于荞麦的研究。

在前不久出版的《东方苦荞》一书中指出:苦荞是东方高原生长的一种神秘植物,是东方草药中尚不多为人知的一颗璀璨星辰,有“东方神草”之美誉。

世界专家一致认为:苦荞神奇功效的发现是人类食疗和医疗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苦荞营养作用:苦荞--七大营养素完全集于一身,不是药,不是保健品,是能当饭吃的食品,却有着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非凡的食疗功效。

它不属禾本科,而属蓼科,与人们所熟悉的“何首乌、大黄”等是亲兄弟,是国际粮农组织公认的优秀粮药兼用粮种,是我国药食同源文化的典型体现。

苦荞被誉为“五谷之王”,三降食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出产于高寒山区,绿色天然,纯净无染。

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既有药物的功效,同时又没有药物的副作用的食品应用于临床,现在,人们终于找到了苦荞麦这一理想的食品。

现代临床医学观察表明,苦荞麦面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疗胃疾、除湿解毒、治肾炎、蚀体内恶肉的功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胃病患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这些作用都与苦荞麦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有关。

苦荞麦是谷类作物中唯一集七大营养素于一身的作物,其七大营养素包括:1、生物类黄酮:主要成份是芦丁,又名维生素P。

其主要功效是:软化血管,改善微循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拔毒生肌、有降血糖、尿糖、血脂、益气提神、加强胰岛素外周作用。

而芦丁在其它谷物中几乎没有!(维生素P具有减低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强维生素:活性,保持血管抵抗力等作用。

在食物中常与维生素C共存,西红柿、扁豆、枣、荞麦、槐花、杏、胡桃、樱桃、白葡萄等均含有维生素P。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皮肤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过敏性皮肤病、血管炎、荨麻疹等。

在化妆品中加入维生素P,对皮肤的新陈代谢有良好的作用,常与维生素E及植物的提取物配合应用。

)2、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苦荞麦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无机元素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等,镁的含量是小麦面粉的11倍以上,铁元素是其它主粮的2—5倍,锌为1.5倍以上,锰为1.4陪以上,钾为小麦的2倍,大米的2.3倍,黄玉米面的1.5倍。

镁、钾的高含量大大增强了苦荞粉的营养保健功能。

3、淀粉:苦荞麦淀粉为支链淀粉,含大量凝胶黏液,加热后呈弱碱性,对胃酸过多有抑制作用。

对病灶可起到缓解和屏障保护作用。

4、维生素:苦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维生素B2的含量是玉米粉和大米的2—10倍。

维生素PP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的重要辅助药物;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具有特别疗效,能降低微血管脆性和渗透性,恢复其弹性。

对防止脑溢血、维持眼循环,保护和增进视力有效。

维生素E中r生育酚含量较高,对防止氧化和治疗不育症有效,并有促进细胞再生、防止衰老作用。

5、纤维素:也称膳食纤维。

含量达到1.6%,是普通米面的八倍之多,具有整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的良好功效,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清道夫。

6、脂肪:苦荞麦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极高,而亚油酸是人体最重要的脂肪酸,体内不能合成!对幼儿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

对成年人可防止冠心病。

同时因含有抑制皮肤生成黑色素的物质(2,4二羟基顺式肉桂酸),有预防雀斑及老年斑的作用,是美容护肤的佳品。

世居高山的彝族女子唇红齿白,皮肤细嫩。

7、蛋白质:含有19种天然氨基酸,总含量高达11.82%。

特别含有一般植物如小麦、稻米所缺少的赖氨酸,富含精氨酸和组氨酸。

并且苦荞蛋白有近三分之一为清理蛋白,可清理体内毒素和异物,而且,苦荞蛋白由于富含精氨酸,可以防止体脂增加。

另外,苦荞还含有其它粮食作物不具备的叶绿素。

彝人的苦荞歌和苦荞情在凉山彝区数千年的人文历史中,彝民在劳动和生活中丰富了对自然界植物、动物的深刻认识。

苦荞,是凉山彝人最早栽种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伴随着彝人的休养生息,给彝人带来了人丁兴旺。

一提及苦荞,彝人们说:三天三夜也道不尽其好处。

在大凉山的高寒山区,每年的耕作季节,彝人们都要在辽阔的地里洒下苦荞种,待秋后收下一筐筐苦荞籽,彝人种植的荞子分为苦荞和甜荞两种,然而彝人最为青睐的还属苦荞,彝族种植苦荞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彝文史料记载,至少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中期,甚至更久远。

凉山的《事物起源·荞》中有歌词云:远古之时,北方未闻有苦荞,南方有荞没听说,东边不种荞,西边还是不点荞,世上没有苦荞种。

丁古兹洛哟,去寻荞来栽,兹阿乐尼山上寻,一天寻在山脚,找是找着了,却见颗粒小如雪,结果不像果。

又有一天来寻荞,荞茎粗又壮,荞秆长得茂盛又好看,有荞必开花,开花就结果,有果就有粉,此荞才乃世间栽种谋生荞。

从这段歌谣中可窥出当年彝人寻荞的艰辛,也可看出是彝族的先民最早发现和种植了苦荞。

自从彝人种植荞子后,苦荞这种药用和营养价值很高的粮食作物就与彝人相伴数千年,在彝区,老人们经常向他们的子孙讲述苦荞史话,谆谆告诫:要种植荞苦,喜食苦荞,珍惜苦荞。

在凉山彝区,数千年以来,流传着家喻户晓的苦荞歌,娓娓道来的是对苦荞这种农作物那说不完、道不尽的好处:"撒下苦荞种,幼苗绿油油,嫩叶似斗笠,花开如白雪,结子沉甸甸,荞子堆成山,老人吃了还了童,少年吃了红润润,姑娘吃了双眼明如镜,乌发放光泽,十指嫩如笋,腰细如柳枝,容貌好似油菜花,迷醉多少男人心,马驹吃了乐津津,牛儿喂了胀鼓鼓,猪仔喂了肥胖胖,小鸡吃了鸣彻彻,瘦羊吃了蹦又跳……”高寒山寨的彝族同胞,一年四季,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大鱼大肉,主要食粮就是苦荞,可就是这些普普通的苦荞使彝人们年过八旬的老人耳聪目明;那些妙龄彝女唇红齿白;在大凉山彝区,男女老少牙齿都特别好,洁白整齐,就连几个月的婴儿,母亲也要喂食苦荞。

彝族对苦荞有深厚的感情,苦荞是维持彝人生命、繁衍一个民族的主要食品,凡红白喜事,均不能没有苦荞,在各种粮食作物中,苦荞的地位最高,被视为粮中至宝。

彝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的根,就连祭祖中《指路经》描绘的也乃草上结稻穗、蒿上长苦荞,展示在彝人眼里的也是苦荞丰收的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