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中小学布置调整规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思南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2012—2018年)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2012 -2018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方案。

一、中小学教育资源概况2011年全县有高级中学5所(民办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初中教育学校3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77所(其中乡镇中心完全小学31所,片区完全小学57所,村级完全小学81所,村初小32所,教学点76个),幼儿园64所(其中民办59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27个;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5297人,中职在校生4844人,初中在校生40966人,小学在校生67253人,幼儿园(班)在校生17013人(其中幼儿园12596人);有普通高中教职工838人(含民办65人),中职学校教职工147人,初级中学教职工1971人,小学教职工3485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81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449人;学校占地面积2268272平方米,其中:小学1168324平方米,初中677183平方米,普通高中214619平方米,中职学校141469平方米,幼儿园66677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803007平方米,其中:小学315741平方米,初中228292平方米,普通高中156693平方米,中职学校68556平方米,幼儿园,33725平方米。

与2001年相比,普(职)高中在校生从6242人增至20141人,净增13899人;初中在校生从24272人增至40966人,净增16694人;小学从407所调整为277所,减少130所,在校生从75371人减少到67253人,减少8118人,校均规模从186人增至243人。

通过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教育,幼儿园由6所增加到64所,在园幼儿从8223人增至17013人,净增8790人二、中小学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近10年的布局调整,全县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集中办学的优势日渐明显。

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基本满足了“普九”需求。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全县中小学布局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

目前,小学校均规模243人,班均学生39人,其中村初小和教学点108所,占小学校点数的39%,而在校学生却仅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9%;100人以下的学校104所,占小学学校数的37.55%;5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78个,占小学学校数的28.2%,校均学生数21人,20人及以下的教学点有44个,占全县小学校数的16%,10人及以下的教学点有22个,占全县小学校数的7.9%;全县小学班均学生最多的有73人,最少的仅有2人。

初中校均规模1170人,其中400人以下的学校4所,占初中学校数11.4%,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

二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

由于投资有限,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校舍及其配套设施较差,教师调配困难,部分校舍建筑破旧,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教具、图书、体音美器材短缺,图书室、阅览室、实验仪器室、器材保管室、电教室、会议室等专用教室奇缺。

学生宿舍、厨房等后勤生活用房严重匮乏,教师的住宿、生活问题难以解决,国家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难以实施。

加之教学点多数是转正的代课教师任教,年龄结构老化,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农村小学生源逐年递减,初中生源逐年递增。

由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逐年递减。

据2007至2011年五年的统计显示,全县农村小学入学人数以年均12.8%的速度递减,在校生人数以8.4%的速度递减(见表一)。

农村初中招生数以年均7.04%的速度递增,在校生人数以7.3%的速度递增(见表二)。

四是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向县镇转移,城镇学生逐年增长,城镇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城区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大班额现象严重,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择校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

五是普通高中容量不足,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初中毕业生入学需求和高中教育发展的需求。

目前全县高中平均班额已达70人,随着我县初中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逐年增加,现有普通高中已不能满足高中教育发展招生计划扩招的需求。

六是学前教育布局和数量极不合理。

全县5所公办幼儿园中,除县城区有3所、许家坝镇和塘头镇各有1所外,其余24个乡镇均没有公办幼儿园。

59所民办幼儿园中,分布教多的有思唐镇9所、邵家桥镇7所、板桥乡5所、塘头镇4所、兴隆乡4所、孙家坝镇4所、瓮溪镇4所,还有东华乡、文家店乡、三道水乡等7个乡镇没有一所幼儿园。

七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偏远地区缺编严重,中心地区浪费较大。

由于小学校点多,校均规模小,教师分布不合理,许多村初小和教学点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工作量大。

八是保障水平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虽然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但按学生人数拨付经费的办法,许多规模小的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收入与支出严重倒挂,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三、布局调整条件分析(一)有利因素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颁发契机,国家扩大内需和向西部基础教育投入倾斜的措施,群众重教意识的增强。

(二)不利因素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城区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学校拆迁整合难度较大,近年来新建社区教育资源配置缺失,群众对学校撤并的接受程度等制约因素。

四、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中小学布局调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国家向西部基础教育的倾斜投入为契机,推进学校教育“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努力实现“条件优越、队伍优秀、质量优良”的办学目标,促进全县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五、布局调整的原则按照“政府统筹,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既着眼长远规划,又考虑现实需要,围绕“调优、调大、调高”的总体目标,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六、布局调整规划内容(一)总体目标在今后的六年内,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分布更加合理,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到2018年,全县撤并中小学校232所,新建学校14所,学校总数由现有的318所减少到198所,中小学校总数减少37.7%。

根据我县城镇扩容、“撤县建市”的需要和城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新建邵家桥教育园区和双塘教育园区,实现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为全县教育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园区规划1.邵家桥教育园区共设置高中3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2所,公办幼儿园2所。

(1)河东园区新建5000人规模的国家级示范性寄宿制高级中学1所,5000人规模的省级示范性寄宿制高级中学1所,5000人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1所,3000人规模的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2所,3000人规模的标准化寄宿制小学1所,360人规模的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1所。

(2)河西园区新建5000人规模的省级示范性寄宿制高级中学1所,3000人规模的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3000人规模的标准化寄宿制小学1所,360人规模的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1所。

2.双塘教育园区共设置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2所。

新建5000人规模的国家级示范性寄宿制中等职业学校1所,3000人规模的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300人规模的特殊教育学校1所,将双塘小学改扩建为1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将双龙中小学合并改建为1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将石院坝小学改建为1所公办幼儿园,将黄河小学改建为1所公办幼儿园。

(三)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着力解决高中学校占地面积小,容量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严重,发展不均衡的矛盾,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11年全县有高级中学5所(含民办高中1所),在校学生15297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4844人。

通过布局调整,到2018年,新建并整体搬迁高中阶段学校5所,搬迁扩建高中阶段学校1所,保留扩建高中阶段学校1所,共设置高中阶段学校7所,其中5000人规模的高级中学3所,4000人规模的高级中学1所,3000人规模的高级中学2所(含民办高中1所),5000人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1所(见附件1)。

搬迁县中等职业学校进双塘教育园区,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学校。

搬迁思南中学、第六中学、许家坝中学进邵家桥教育园区,县民族中学搬迁至县中等职业学校原址,完成塘头中学的校园扩建任务,督促民办高中梵净山中学完成整体搬迁,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寄宿制条件,加大师资和实验设施配备力度,将思南中学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将塘头中学、民族中学、第六中学、许家坝中学全部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三)初级中学布局调整规划按照合理布局,效益最大的原则,初中向县镇集中,逐步撤销教学质量低、生源相对较少的农村薄弱学校和九年制学校。

2011年全县有初级中学35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在校生40966人。

通过布局调整,到2018年,全县新建初级中学5所,新设置初级中学3所,撤并初级中学22所,保留初级中学13所,共设置初级中学21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学校数减少40%,设置寄宿制初级中学1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附件1)。

1.思唐镇:设置初级中学5所。

保留第五中学设置为非寄宿制初级中学,保留第三中学迁至原思南中学设置为非寄宿制初级中学,保留第四中学迁至原第六中学(思南师范)设置为非寄宿制初级中学;在关中坝新建1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在双塘教育园区内新建1所寄宿制初级中学。

2.邵家桥镇:设置初级中学3所。

在教育园区新建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3所,撤销邵家桥中学,学生合并至教育园区中学。

3.凉水井镇:不设置初级中学。

撤销凉水井中学和关口九年制学校初中部,学生合并至思唐镇关中坝中学。

4.大河坝乡:不设置初级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