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课程总结及作业讲评在此之前,我们对书籍设计的基本理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书籍设计艺术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主体的,动态的系统过程。
要想给予全方位的阐释,就不仅停留在对封面设计的关注上,要对今天的美学、图像学、设计学、工艺学、编辑学等理论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依据所处的时代、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等诸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与作者或编辑共同探讨书籍的主题内容,确定设计的定位与风格。
成功的书籍设计应具有到位的书籍形态,严谨的文字排版,准确的图像选择,有时间体现的余白,有规矩的构成格式,有动感的视觉旋律,到位的色彩配置,个性化的纸材运用,毫厘不差的印刷工艺,与内文有相关的文化元素,来升华内涵的视觉感受,最后达到书籍与信息阅读功能的完美融合。
下面,就2004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书籍艺术展,进行评价与分析近年来我国书籍设计的优、缺点,来引导我们对书籍艺术的设计与欣赏的方向。
与历届相比,这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展品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共评出金银铜奖248件。
在这些作品背后蕴含的是对传统设计观念的突破、对书籍整体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对视觉传达概念的思考,充分展现了在新的设计理念指导下书籍设计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书籍设计界5年来与时俱进的设计大检阅,书籍设计师提倡的由装帧向书籍整体设计的转换概念,在观念上具有实质意义的进步。
可以归纳以下十个方面:一、书籍设计整体概念在增强许多设计师不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装,还在设计中强化了书籍视觉传达语言的叙述,如对图像、文字在书籍版面中的构成、节奏、层次以及时空的把握,均各具风格特点的展开。
一些优秀的书籍设计已经摆脱老面孔,以崭新的书籍形态面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书籍设计正在从书籍的表面装帧向书籍的整体设计的观念过度。
如:张红的《梦游手记》、小马哥的《守望三峡》、王子源的《湘西楠木雕》、王序的《土地》等,均对书籍设计的整体信息传达概念有很好的把握。
《梦游手记》小插图大气势设计者张红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她说:“最初看到韦尔乔的《梦游手记》书稿,就被作品中极富表现力的线条深深打动。
作者横溢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心灵世界通过一幅幅小画,自由地流淌出来,内敛、深邃。
”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气质,张红把书籍装帧设计的基调定为大方、单纯。
对此,她的解释是:“韦尔乔的画面虽小,但内涵丰富,是大作品,不用大16开不足表现作品的内容。
”《守望三峡》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金奖作品,带来瞬间感动《守望三峡》的设计者、作者曾深入三峡,亲临险境,感受三峡的过去和未来。
封面设计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狂草“守望三峡”四个字,宋体书名则退居二线。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带来瞬间感动。
评判一本书的设计、并非以所谓的审美概念能笼统判断的。
书籍离不开信息的传达,信息概念不是平面构成,而是时间与空间流动的陈述。
如何将主题内容注入逻辑、和谐与感觉是书籍设计成败的三大基本元素。
设计者创作的《守望三峡》以其整体的、有条理的编辑设计控制,并注入“激情三峡”的情感驾驭,读者感受到三峡沧桑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三峡变迁的悲壮与气魄。
设计者深入三峡与作者同行,跋山涉水,寻幽探今、亲临险境、亲身感受三峡的过去和未来。
将作者的素材重新梳理、逻辑化整合、戏剧化地进行再设计,较好地将语言图像构建在具有节奏感的时空戏剧表演之中。
全书以视框的图形记号贯穿全书,图文在斑驳的视觉流动中出没,体现作者对主体内容的观察、审视后归纳出富有动感的视觉陈述方式。
作为责任编辑和书籍设计二职集于一身的设计者能够主动地驾驭信息、把握传递形态、节奏层次和手段,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磨难,因为这需要对以往装帧概念的反思和对书籍整体设计概念重新认识。
封面设计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似字非字的狂草《守望三峡》四个字,造形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令你从三峡变迁中产生一种冲动和意想,此时小小的宋题书名字已退居二线,毋须承担重要角色。
视觉气氛弥漫的封面已足以冲击读者的心绪,给读者带来瞬间刻划的感动。
《土地》湖南美术出版社设计:王序二是对书卷气息的尊重随着书籍流通的商业化市场推广,出版单位要求设计要符合经济需求,市场锁定设计方案的现象虽然无可非议,但多少对设计者的艺术追求有所制约。
尽管如此,在这次“六展”的许多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设计者们在极力唤起人们对书籍文化的尊重。
一方面,他们努力适应普通读者的需求,把握好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工具的优势,但又不被其所束缚,淡化电脑化的痕迹,追求返朴归真的书卷韵味和文化气质。
如陆智昌的《陈寅恪集》、卢浩的《姹紫嫣红》、张胜的《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等,充分体现了书卷文化的意韵。
《陈寅恪集》《陈寅恪集》以一当十的气度设计者陆智昌很好把握了陈寅恪的文化情怀和精神内涵。
暖灰色调的封面给人以古朴之感。
封面主题选择严谨的宋体字,韵律有致地排列在书的顶端,为封面留出广阔的空间,在视觉焦点处凸显出碑刻拓片般的文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文字虽小,却具有一种震撼力。
《姹紫嫣红》三、引进新观念,开拓设计思路外来优秀文化的引进,开拓了设计师的思路,开阔了眼界。
与绘画不同,设计是与时代同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理论方面,中国起步较晚,不能否认,中国设计的进步必须虚心学习外来的先进设计理念。
书展作品同样也反映了当今设计师们的学习过程,并体现在吸收与消化过程中设计师们的严肃和认真态度。
如赵健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珍藏文献图录》、戚永昌的《THE SEHOL BIOTA》、姜庆共的《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等,展示出设计师们突破旧规则的束缚,求新的设计意识。
《THE SEHOL BIOTA》《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四)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引起设计界对设计泛西方化倾向的反思。
设计师在这一反思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在设计中运用中国视觉元素和文字的重要性。
尊重本民族文化审美习惯的设计,在本次参展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一股浓郁的中国风。
强调中国本土风格并非墨守陈规、自我封闭。
随着时代的变化要适应今天社会和年轻读者的审美欣赏习惯,所以简单的复古已不能满足读者。
设计师须不断创意求新,形成既有丰富内涵,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国自身独有的书籍语言风格。
如刘晓翔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吕胜中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奇文云海与霍荣龄的《牡丹亭》等作品均渗透出浓郁的中国风。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牡丹亭》(五)功能中体现美感设计师在求取书籍艺术赏心悦目的同时,更要重视信息内容的阅读表达,符合阅读规律,设计要为广大读者服务。
设计不是盲目一味地添加装饰物,无休止提高制作成本。
书籍设计以可视性、可读性、便利性、愉悦性为设计的基本原则,不管是流行的畅销书,还是珍藏的礼品书,书籍的个性都是功能和审美的结合。
“六展”中的书籍设计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吴勇的《金中都遗珍》和《画魂》、朱赢椿的《江南论语》等,在形式与功能、审美与阅读方面付出了一番心力。
《江南论语》(六)关注物化书籍的纸材工艺之美纸品书籍不是虚拟的数字化载体,它是实实在在的物化读品。
设计师们不局限于形而上的意境追求,也注重工艺纸品的形而下可触摸翻阅的表现力。
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越来越被出版人、设计师、读者、藏书家所关爱。
纸张所体现的自然之美,通过其肌理、触感到承载印刷工艺装帧品质所传达的书籍美感,并影响周围文化环境,创造阅读氛围并具有感染力。
许多设计师已经开始关注书籍材质的性格语言和独特意韵,并开始懂得这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存在。
如林存真的《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作品集》、全子的《小红人的故事》、李燕等的《福禄寿喜图集》等,作品真正体现了纸文化的魅力。
《中国美术馆藏民间剪纸作品集》《小红人的故事》《福禄寿喜图集》(七)科技类、辞书类设计意韵的展现在书籍设计中,业内公认科技类图书和辞书是最难设计的。
从六届展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设计家们在平凡或单纯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意韵,并注入联想创意,令读者品尝无穷意味.突破了同类书的陈规戒律,从形式到内容,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性到文学性,让读者引发更深的思考。
如赵琨森的《常用汉字字源手册》、赵京津与马煜的《助听器》、高伟与向炜的《云南野生动物》等,说明与其他门类一样可以表达出科技类、辞书类图书设计的艺术表现力。
(八)插图画家的执着精神插图应该是书籍整体的一部分。
这些年在出皈的书籍中插图呈萎缩的现状下,一大批插图画家们仍不忘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他们重视图像的视觉传达功能,以执着的创作热情绘制出形式多样的作品,更可喜的是这次六展作品中有一部分有关自然科学类、少儿类的精彩的插图作品,如顾宝新的《奇妙的动物世界》、能亮的《噢,原来如此》、朱存梁的《毛毛号大帆船》,还有以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创作的插图——赵希岗的《现代图形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奇妙的动物世界》(九)设计体制多元化推动书籍艺术的发展这五年,出版设计队伍明显增添了来自社会的生力军。
这是一支非出版社美编组成的非主流书籍设计力量。
尤其是一群年轻的设计者队伍正在逐渐成熟。
当人们哀叹今天的年轻人用于阅读的时间甚少之时,我们发现社会上涌现了一大批潜心致力于书籍设计的年轻人。
六届展览中有大量作品出自人才济济、新人辈出的社会设计工作室,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
一支在社会上从事书籍艺术的专业队伍正在形成,不断进取,推陈出新。
这支队伍所表现出的个性化设计为中国的书籍艺术注入了活力。
设计体制的多元化引发争议和讨论,其结果必然是有利于中国书籍艺术的发展。
黑马工作室的《中国生肖设计丛书》、蒋宏工作室的《谁主鱼》、耀午工作室的《守望的距离》、合和工作室的《蓝印花布》、奇文云海工作室的《电影+2003》等作品,展现了社会设计力量的实力。
《中国生肖设计丛书》《蓝印花布》《谁主鱼》(十)观念的更新是中国书籍设计艺术进步的原动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
他们对书籍设计有了想法,或者说有了编辑要求。
而社会上的读者也有了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
好的书籍设计可吸引读者去翻阅,去购买、去收藏的出版概念,促使设计师们启动他们的原创力,并注入那种专注于构建书籍艺术的一份心思。
这五年来的丰硕成果显然是与出版者对书籍设计有了一定认知分不开的。
如中国出版界的风云人物——人民出版家范用、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云、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胡守人、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长王亚明、山东画报社社长汪稼明、广西师大出版社社长肖启明、何林夏均为中国出版领域中着有艺术见地的优秀出版人并对推动中国书籍艺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纵观整体尚须看到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思考之处:(一)观念尚需进一步更新纵观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书籍设计业、出版印刷业的硬件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