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材料

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材料

社会管理创新汇报材料
马场垣乡辖7个村委会,78个村民小组,4167户,19430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我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动力和基本保障,着力解决基础性、普遍性、根本性问题,不断推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以“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方式精细化、责任体系网格化、服务工作人本化、防控体系立体化”为内容的社会管理“五化”模式,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理念、新举措、新办法、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建设水平,有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制度建设规范化。

针对当前农村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乡镇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乡镇干部岗位责任制度》、《乡镇干部周汇报、公示制度》等26项乡镇干部管理制度和《村级干部管理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村级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乡、村两级干部工作行为,做到了用规范化的制度管人、管事。

健全完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述职述廉制度,成立村级纪检小组,聘请纪检信访信息员,建立村干部廉政档案,对各村重大事项决策、重点项目实施、惠农政策落实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村干部严格依法履职。

建立村干部集体办公制度,金星、团结、香水、下川口为一类村,实行村干部
集体办公服务全天制,磨湾子、马聚垣、翠泉村为二类村实行服务隔天制,实现了村级集体办公服务制度化。

二、管理方式精细化。

乡政府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制,并进行严格考核;对承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进行年公开,对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月公开,对各办公室工作完成情况和干部工作情况进行周公示,并对部署的各项任务实行跟踪督办,确保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日常工作实行“两会制”,每周一召开全乡干部大会,安排部署本周工作,明确工作任务;每周五下午召开干部会议,汇报总结本周工作完成情况,研究部署下周工作任务,商定重大事项。

具体工作实行认识、任务、责任、措施、督查、汇报总结“六个到位”工作法,使每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格式化。

加强基层民主管理,实行村事村民定、村民管、村民评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项,均按照一事一议和三议一表决的程序讨论决定,村民对村干部行使的权力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对村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责任体系网格化。

在乡镇综合改革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调整党政机构设置,优化重组组织结构,科学配置工作人员,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全乡各项工作,建立乡镇工作流程图,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党政一把手,把具体任务落实到分管领导,把联系各行政村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办公室及具体工作人员。

按照“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要求,对全乡区域进行网络划分。

全乡为网络一级总网络,以村委单位
划分七个二级网络,以社为单位划分78个三级网络。

并把香水村作为网络化管理试点村。

科学划分网格,整合资源,组成团队或服务,以乡分管领导、村两委干部,司法所、派出所、卫生、兽医、驻村工作人员组成,作为网格化管理服务力量,明确职责、对网络内制定工作制度、工作台帐、服务事项、联系卡、公示牌,形成网格化责任体系,全面开展综合服务工作。

四、服务工作人本化。

设立乡政府服务大厅,内设9个服务窗口,绘制办事程序流程图,推行《首问责任制制度》、《限时办结制制度》等制度,公开办事人员、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内容、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设立引导员,对办事群众正面引导,到办事窗口,并设立了意见箱。

明确举报电话,加强对办事大厅工作人员的监督。

创新联系群众方式,网络服务团队,每年至少走访200户农户,就村基本状况、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和群众需求等问题开展全面系统调查,对调查中掌握的突出问题登记造册,责任到人,妥善处理,真正让群众满意。

重点发展了团结和金星村。

及时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争取、安排、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硬化村道52公里,改造灌渠42公里,人饮改造主管线8.6公里,团结、金星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争取资金200万元,设立垃圾箱30个,垃圾车2个,清理边沟8公里。

香水村开通城乡公交车,拉通全村无线广播线。

整修渠道6.9公里。

翠泉村投资50万元修建敬老院1处。

全乡危房改造164户,有效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

五、防控体系立体化。

整合综治、司法、派出所、信访等资源,健全完善治保、调解组织及治安巡逻联防队等社会维稳组织,合理划分防控区域,逐步建立“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意识防相结合,专门机关和群众组织相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行一体化运作、组团式服务。

健全完善覆盖乡村调解工作网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下访、定期接访制度,采取集中梳理、情况通报、领导包案、干部定责、限期办结等办法,形成司法、行政、人民、群团、行业、中介“六级联动”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健全村、社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台账和高危特殊人群个人档案,采取“零距离”、“结对子”、等帮教方式,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转化、妥善安置,社区矫正人员解除心结、融入社会。

把寺庙作为基层社会单位,纳入社会建设和管理范围,引导宗教寺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把社会公共服务覆盖到寺庙,实施寺院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通工程”,改善寺庙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教职人员社会保障,将教职人员纳入居民养老保险、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及时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深入排查涉及土地征用、采砂、邻里之间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严密管控社会重点人群,积极化解工业园区建设土地征用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防止了矛盾纠纷演变激化,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