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张珍贵的照片》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张珍贵的照片》

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指导
教学时间:2016年4月13日
教者:丁祥权
一、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介绍了战争中的孩子,学习本组课文要了解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还要关注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并想一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
2、习作内容
教材要求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习作分析
(1)本次习作,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

(2)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3)要指导学生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4)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2、要指导学生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文字、图片、影像)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交流资料,渗透观察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主题吗?你还记得课文中写到的那些战争中的孩子吗?读了这些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对大家说说吗?
2.我们先来交流一些关于战争给人们带来伤害的的资料吧。

我们教材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9页,看“资料袋”中的这句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至2003年,因为战争,世界有200万儿童死亡,600万的儿童受伤或残疾。

老师再给大家展示我搜集的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他们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中国军民不畏强敌、奋起抗日,英勇作战,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打败了侵略者,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然而这场战争也给中国人民
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共计3500余万人,济损失高达5600多亿美元。

请同学们再看几幅真实的图片吧:
看了这些资料,你最想说什么?
小结:战争是残酷的,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给孩子们带来了苦难的童年。

让我们带着这些真切的感受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单元导入,引出习作,明确要求
1.是啊,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更给孩子们带来了苦难的童年。

老师这里有一张黑白照片,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今天,我们来完成这次看图习作,
板书:习作
3.请大家打开教材的78页,认真地读一读习作提示,看一看这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板书: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
4.这既是这篇习作的要求,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些要求。

(三)观察想象,突出具体,表达真情
1、指导有序观察
出示资料:1937年8月28日下午4时,三架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在上海火车南站上空投下了数枚炸弹,等候撤离的1800名逃难的百姓,只有300人幸存下来,1500人被炸死,火车南站成为一片废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按照从人物到环境的顺序把这副图描述一下。

注意抓住图上人物和景物的特点,把这幅图说完整了。

2、引导合理想象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展开想象,在这幅画面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这幅画面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样就把一幅静止的画面想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3、在这幅画面中,小男孩是重点,要想把这个小男孩描写的具体形象,联系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出示课文的精彩片段。

4、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要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可以在描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同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这样就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

(四)范文(片断)赏析
(五)由说到写,同伴交流,尝试修改
1、引导学生谈一谈初次习作,最大的困难时是什么?
2.记住这些困难,从同伴的发言中寻找答案。

3、谈一谈交流后的体会,用5分钟的时间修改自己的习作,说一说,修改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六)发现亮点,弥补缺点,自主拟题
1.在习作中,你还有哪些困难,师生交流。

2.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朗读。

3.引导学生谈收获,你从老师的范文中又有了哪些启发?自主拟题。

(七)总结收获、回归单元、延伸课外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新的收获?
2、继续完成这篇习作,有能力的同学再写一篇看图习作。

六、教后反思
淞沪战役期间,日军曾动用了100多架飞机对上海进行狂轰乱炸,意图摧毁我军民的战斗意志。

上海当时有南北两个火车站,北站处于交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因此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

1937年8月28日,南站遭到了日军两次毁灭性轰炸。

当时南站挤满了想要撤往内地的群众,约1800多人,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

下午2时左右,四架日机飞临南站上空实施轰炸,当场炸死500多人。

不一会儿,又有八架日机再次投下炸弹,炸死200多人。

轰炸过后,车站变成废墟,到处横七竖八躺满尸体,惨不忍睹。

当时在美国《赫斯特新闻社》任职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目睹了这一悲剧并拍摄了这张令人揪心的照片。

两星期后,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据估计,当时全世界有1亿3千6百万人看到了这张照片。

由于上海火车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所以国际舆论纷纷谴责日本轰炸城市,杀戮无辜平民的罪行。

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法西斯在战时就百般抵赖,诡称当时飞行员误以为站台上是调动中的中国部队,所谓发生了“误炸”。

学生大都是出生于这场战争后半个多世纪后的孩子,对这场战争是缺乏了解认识的。

因此,这次习作让我们重温历史,搜集有关这场战争,有关日本侵略者罪行的资料、图片,阅读有关书籍,观看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对这场战争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创造条件。

围绕主体,有序观察照片。

观看这张战争照片,应抓住照片的主体——照片中哭泣的小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全面、仔细观察。

怎么观察呢?首先,抓住照片的主体部分,关注照片传递的主要信息。

这张照片映入眼帘的是照片中央坐地而哭的男孩:他悲伤的啼哭,他的孤立无助让人揪心。

然后,围绕这一中心人物,采用由主体到环境、由近及远的顺序,一一观看照片的各部分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

瞧,男孩蜷曲双腿坐于被炸坏的铁轨中间,四周是被炸成废墟的火车站,月台建筑倒塌,钢架摇摇欲坠,远处破壁残墙,一片悲凉……由近及远,由人及物,让我们对60 多年前拍下的这张照片,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这幅拍摄战争创伤的照片,沉痛而有力地揭示了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血腥罪行!
展开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这张照片只是历史瞬间的一个具体场景,但它不是这段历史的全部,不能看出侵略者如何狂轰滥炸,屠杀无辜的全貌。

因此,同学们必须敞开心扉,大胆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根据照片所拍摄的人和景,想象与照片相关的故事:照片中的孩子怎么到了这个地方?他为什么哭?他的家呢?他的父母呢?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人?人呢?照片中的房子、天桥、铁路原来是什么样子?这个小孩能活下来吗?他未来的命运怎么样?先想了来,再说出来,然后写下来。

具体描述,表达真情实感。

同学们在写作时要以孩子为重点,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也可以用我们的视角写,要用凄凉的景物烘托孩子悲惨的处境和命运。

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先写人,再写景;也可以先写照片上的内容,再想象以前可能发生的事;最后想象孩子未来的命运。

内容要具体生动,要真实再现当年战争的凄惨情景,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要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孩子的同情,对和平的热爱与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