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特别注重以探究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主题内容呈现,实施功能性栏目的内在组合,促进知识迁移和运用。
其显著特点是功能栏目普遍加强,围绕章的课题设有:章导学、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交流与讨论、你已经知道什么、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及某些隐性栏目如科学方法介绍、实验安全操作规则、化学史实等。
这些特定功能性栏目根据相关主题或课题内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推进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体现了人的建构性学习方式与真实的本质、知识的本质、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科学的本质的联系。
二、教学建议: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和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考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考核的重点已不再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而是力求将化学问题摆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注重探究、体现开放。
面对新形势下2016年的中考教师们应如何组织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与复习呢?新授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并结合生活实际,撰写小论文)、合作学习(如在复习过程中给各学习小组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班级交流)。
2、积极发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积极发挥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积极发挥师生自身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探究教学的任务,例如,“对酸碱指示剂的探究”等简单的探究实验,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用品和器材.3、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要善于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达成共识,来完成教学目标。
4、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初三化学处于启蒙阶段,知识浅、易听懂,如果教师不适时适当地安排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基础就会变得非常薄弱。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宜的课外练习,强化一下基础,就可以为下学期的中考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复习1、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命题主旋律。
近年的中考试题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多少,更关注知识、技能、人文素养、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入新课程以后,毋庸置疑,作为指挥棒的中考将更加凸显新课程所应彰显的理念,综合性与创新性是当前教学、考试命题的主旋律。
随着复习型试题、创新型、探究型试题的出现,能力训练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学重头戏,猜题押宝被动防御,题型僵化方法单调,将越来越难以适应中考。
在知识、能力要求一定范围下,让考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情感丰富起来,个性发挥出来,让能力与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2、关注社会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科学知识源于生产、生活,发展于生产、生活,同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利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将作为能力考查中最为常见的命题,那就是要重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无论是教学、复习还是考查都不能背离和超脱于实际之外。
能够从试题的背后看出新的命题意图来,化学探究题这一最能展现学生能力的试题,应成为对学生道德品格、人文素养、知识能力、探究精神进行全面检阅的主力军,更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成为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
3、强化基础,回归本位从试题结构和阅卷情况看,近几年的中考化学均以基础题为主,我们的教学与复习必须夯实好这一基础,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巩固其本位作用,彰显本位特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夯实基础,在拓展的同时训练能力,在探究的同时增强本位意识,不能一味的求难、奇、新、怪,否则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三.教学进度:(第一学期)四、各章节详细复习要点: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重难点: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等。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5、吸烟有害健康:吸烟的主要有毒物质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苯并芘等)、烟碱(尼古丁Nicotine,成瘾性)、一氧化碳(心血管衰竭)6、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实验:碳酸氢铵的受热分解(应该放在避光阴暗处,密封保存)现象:固体变少,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试管口有液体NH4HCO3△ NH3↑ + H2O + CO2 ↑7、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应用)(1)合理利用的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4)全球变暖问题(温室效应,植树造林,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5)臭氧层空洞(氟里昂)(6)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实验:含硫火柴的燃烧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8、研究“铜绿”性质的有关实验“铜绿”[Cu2(OH)2CO3]是一种绿色粉末状的固体,它能与盐酸作用,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CO2↑+ 3H2O]。
“铜绿”受热后能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Cu2(OH)2CO3==2CuO + CO2↑+ H2O]。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N2 78% , O2 21% , CO2 0.03% ,稀有气体0.94%,杂质0.03%.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水、粗盐、石灰石、盐酸、黄铜、生铁和钢等各种合金。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O2、N2、CO2、H2O等。
3、大气污染可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两类,烟尘可来自工厂、建筑工地;有害气体主要包括SO2、NO2、CO,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为了防治大气污染,我们既要处理工厂废气,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又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工业上“固硫”常使用生石灰或石灰石)4、O2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淡蓝色液体和雪状固体。
O2的化学性质: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化学方程式如下5、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2)支持燃烧:炼钢、发射火箭、氧炔焰等。
6、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液化→蒸发→氮气、液态氧。
(物理变化) 7(1)2KMnO 4K 2MnO 4+ MnO 2 + O 2↑ ;(2)2H 2O 2O + O 2↑。
(可用排水法收集O 2 ,因为O 2不易溶于水)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生成物的溶解性、密度、是否与空气反应、是否与水反应 8、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1)产生途径:人、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体的分解;(2)消耗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的吸收作用。
9、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
一方面我们要减少含碳燃料的燃 烧,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开发氢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如何比较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温室效应能力?[注意设计实验时对变量的控制])10、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CO 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可变成无色液体和无色固体(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 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 2 + H 2O ═ H 2CO 3 ; 加热上述红色液体会恢复为紫色,因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 2CO 3 H 2O + CO 2↑ (2)CO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2 + Ca (OH )2 ═ CaCO 3↓+ H 2O ,该反应可用于CO 2气体的检验。
CO 2的用途:(1)灭火(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人工降雨、舞台云雾(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使水蒸气液化);(3)光合作用的原料;(4)保存食品(和冰比较有什么优点)。
11、CO 2的实验室制法: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CaCO 3 + 2HCl ═CaCl 2+H 2O+CO 2↑,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 2,验满时用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看火柴是否熄灭。
12、CO 2与人体健康:CO 2无毒,当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对人体有害,因为CO 2不能供给呼吸,故进入枯井或山洞前要做灯火试验。
13、电解水H 2)O 2),体积比为2 ∶1 ,2H 22 + O 2↑ ,2 H 22O (1.为什么刚开始产生的氢气体积和氧气体积比大于2:1;2.如何从数值的角度判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接近理论值?)14、硬水与软水:溶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溶有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可用肥皂水检验硬水与软水(化学变化),若出现大量泡沫,是软水;反之为硬水。
(家庭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化学变化)15、水的净化:(1)静置;(2)明矾净水(明矾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3)过滤(把固体和液体分开:一贴、二低、三靠;仪器:漏斗、玻璃棒、烧杯)。
(4)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4)蒸馏。
注: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①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②实验仪器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难点:1、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极小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3)微粒之间有空隙(气体>液体>固体,气体容易压缩)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原子构成);(2)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3)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可分为阳离子[如Na +、NH 4+]和阴离子[如Cl —、CO 32—],阴、阳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aCl 、NH 4HC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