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整体感知训练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3、能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写作思路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语、句子的意思本章知识网络:知识点: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导读1、注意诵读。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朗读技巧与层次,融入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感悟语感。
2、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赏析文章意境,训练阅读感知能力。
3、理清思路。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生动而有层次地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精巧构思的写作方法,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4、整体概括。
抓住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在文字浅显的内容中去捕捉信息,感知文章的层次与层意。
5、抓住主干。
即文章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句段,迅速感知全文的主要意思。
6、组合关键词。
从句段中找出点示本段主要内容的词,组合起来,感受词语,概括全文内容。
7、提取中心句寻找关键句,在段首、段中、段尾感受句式,感受文章的构思及美点。
8、揣摩品味。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及词语。
9、感悟理解。
展开联想与想象,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0、注重积累。
巧妙迁移,以读促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学习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融入阅读体验,倾听自然天籁,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典型例题讲练】秋天的风秋天的风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
他唱着叫人讨厌的曲子;他撒着沙尘;他抛着石子;他敲着你的窗子;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却做着鬼脸对你笑。
秋天的风从墙上爬过来,他走到院子里,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梧桐姑娘静静地站在那儿。
她好像有点忧愁似的。
秋天的风走过去,粗鲁地推了她一下,推得梧桐姑娘前俯后仰地不容易站稳。
她气得脸通红地骂着说:“哪儿来的野孩子呀?你打算做什么!”秋天的风伸着舌头,涎(xián)皮赖脸地说:“你真美呀,来跟我跳个舞吧!”梧桐姑娘气得浑身发抖。
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无赖的孩子!你欺侮一个孤独的女孩子,是多么可耻呀!”她说到这里,就嘤嘤地哭起来了。
“好呀!你哭了吗?哭是女孩子的法宝,你以为把我吓坏了吗?但是,梧桐姑娘哭得更伤心了。
她向院子里四处望了一眼,可是没有谁在那儿,只有一张铁青着脸儿的石凳。
他向来是很沉默的,而且他的年纪又很大,从来不喜欢多管闲事的。
梧桐姑娘哭得更响了。
秋天的风拉着梧桐姑娘的衣服说:“小姑娘,你别哭啦!跳个舞给我看,我就走了。
”但梧桐姑娘挣脱着秋风的手。
嘶!嘶!她的红衣给撕破啦。
一片又一片,掉下来啦!在一边沉默着的老石凳,实在看不过去了,他用那沙哑得吓人的声音斥责秋天的风说:“为什么你要欺侮她!赶快滚开去!”秋天的风伸出手,摸摸老石凳的光头说:“嘻!老头儿你来打抱不平吗?但是你别以为我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见了老头儿会吓倒的!”“唉,你太顽皮了啊!不尊敬老年人的孩子,会受到责罚的!”老石凳气呼呼地叹了一口气,脸显得更青了。
“你说什么鬼话!老头儿值多少钱一斤哪?老头儿才不值得尊敬呢。
”老石凳气得说不上话来了。
他的脸变得青里夹白,白里夹青,谁只要一看到,就可以知道他已经气得不能再多气一下了。
秋天的风在院子里胡闹了好久。
把梧桐姑娘的红衣服撕得粉碎,又把这些碎衣服片弄在石凳的光头上。
秋天的风,真是一个野孩子,没有爸爸和妈妈,也没有老师教他。
他这样到处乱闹,不知恼怒了多少人家。
到现在,他还在乱来,说不定他也常常到你家的院子去,我想:你是不会喜欢他的吧!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整体感知)2、请找出文章中表现“秋天是一个顶惹人厌的顽皮孩子”的词语。
(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3、文章结尾说“说不定他也常常到你家的院子里去”,请想象秋风到你家院子里的情景,把它描写下来,(锤炼语句)4、“老石凳”在文中出现有什么作用?(体会故事情节的波澜)5、秋风如此顽皮,你认为作者对他的感情怎样?(领会作者情感倾向)解题模式小结:1.概括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谁做了什么事?B、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B、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描写的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a肖像描写b外貌描写c神态描写d动作描写e语言(对话)描写f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自然景物)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4. 文章写作特色一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课堂练习开花的课桌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
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钢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
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地扎着。
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
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
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受得到。
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
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
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
桌缝里,有一两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下削下的碎屑。
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纤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
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是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
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打碗花、紫地丁、黄地丁、映山红、葛条……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
有些野花,我根本叫不出名字。
一到春天,山里野花真是太多了,山坡上、田埂上、河边、路旁,到处都是。
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
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无忧无虑地吹着柳笛,摇着手里的野花,沿着弯弯的小路跑着、跳着,到了学校,便把那花插在课桌上。
有的孩子,还用细线把花枝绑在钢笔上,看上去,他像是捏着花枝在写作业了。
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有一天。
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了几朵野花。
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
那课桌,仿佛是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
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红。
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
我没有说什么,便开始讲课。
其实不必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着默契。
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
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
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
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
春天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
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细读全文,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感知作者行文意图)2、“发现了第一抹春痕”指的是什么?(把握要点)3、指出文中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说说其表达的作用。
(品味句意)4、文章最后为什么说“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如何理解“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解读文意)5、自选角度,就本文写作特色写一点赏析性的文字。
(欣赏美点)课后巩固: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