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防雷与综合接地技术
高速铁路 防雷与综合接地技术
主要内容
雷电的起源及主要参数 雷电对高速铁路的危害 防雷措施与作用 高速铁路防雷技术的发展 综合接地技术
1、雷电的起源及主要参数
11、、大雷自电然的中产的生雷电活动
在全球范围内,雷电发生频率是很高的,任何 时刻大约有2000个地点遇上雷暴,每秒钟就有上百 次雷电,每天约有800多万次雷电,一年中平均发 生30多亿次雷电,每次闪电在微秒级的瞬间释放出 约55kW.h的能量。
几个参数: 回击电流可达 10 kA。 回击速度约 2 10 9 ~ 2 10 10 cm/s 回击通道直径约0.1 ~ 0.23 cm 回击通道温度可达 10000 0C 回击时间约60 us
4、雷电的种类
闪电的类型: 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则可分为:
线状闪电 带状闪电 片状闪电 联珠状闪电 球状闪电
主放电过程:放电主通道到达地面, 或与大地放电迎面会合以后,就形成 云层到地面的全程(雷击放电通道) 放电,此时云中电荷通过主放电通道 流入大地,形成主放电。
3、雷电的产生
回击过程:当梯级先导与连接先导 会合,形成一股明亮的光柱,沿着梯 式先导所形成的电离通道由地面高速 冲向云中,这称为回击。
闪电的初始击穿: 在有积雨云存在的大 气中,积雨云的下部有一负电荷中心与其 底部的正电荷电荷中心附近局部地区的大 气电场达到104v/cm左右时, 则负、正电荷 之间的云雾大气会被击穿,负电荷向下中 和掉正电和,这时从云层下部到云底部全 部为负电荷区。
3、雷电的产生
先导流注: 随大气电场的进一步 加强,进入起始击穿的后期,电子与 空气的分子发生碰撞,形成天空中带 电的雷雨云的云粒(或水成物)向地 面延伸,在雷雨云下形成从云层向下 的流光,表现为一条暗淡的光柱,即 先导流注。
2、雷云的产生
温差起电说
冰块中同时存在氢离子( H + )和氢氧根
离子( OH ),由于冰块两端温度不同,会产
生发生离子扩散现象。氢离子质量轻,扩散快,
冷端呈现带正电。在对流气流和重力的作用下,
形成雷(雨)云起电后的电荷分布。
2、雷云的产生
冻结起电说 在云层重有许多过冷水滴,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
•森林火灾有50%以上因雷电引发; •人们居住生活的建筑物屡遭雷击破坏; • 电力、石化等工业设施常因雷击而发生灾难性事
故。
1、大自然中的雷电活动
1、大自然中的雷电活动
2、雷云的产生
感应起电说 温差起电说 冻结起电说 破碎起电说 电离起电说 摩擦起电说
2、雷云的产生
感应起电说 地球是一个带电的大电容,电离层带正电, 地壳表面带负电,带电量约为50万库仑。水滴(也 可能是冰晶、雹粒)在垂直大气电场中感应电荷, 下端为正、上端为负 ,与大气中上升的负离子的 电荷中和,使水滴带负电,形成雷(雨)云起电后 的电荷分布。
在 IEC 标 准 、 国 标 中 规 定 的 雷 击 测 试 波 形 主 要 有 : 8/20us 、 10/350us ( 电 流 波 ) 、 10/700us 以 及 1.2/50us(电压波)等。
3)雷电流幅值
通常定义雷电流为雷击于低阻接地电阻(Ri≤
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则可分为: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晴空闪电 云地闪电
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简称地闪,对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
闪电的类型: 从闪电表面的形状分类,则可分为:
线状闪电 片状闪电 带状闪电 联珠状闪电 球状闪电
线状闪电
片状闪电
带 状 闪 电
链珠状闪电 球状闪电
雷电流标准波形
正 极 性 雷 电 流 波 形
负极性雷电流波形
2)标准波形
[英]R.H.Golde《雷电》一书的记载和近年来大量 的观测表明:
雷电流具有单极性的脉冲波形,大约有80-90%的雷 电流是负极性的,常见的负电流波形前沿呈拱形。
国外在圣萨尔瓦托山、纽约州府大厦、意大利和其 它高建筑物等观测点观测获得的电流波记录都显示出有相 似的拱形前沿,到达峰值雷电流的中值时间有的是5.5μ s, 有的是7μ s。
从闪电的空间位置分类,则可分为: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晴空闪电 云地闪电
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简称地闪,对人类的关系最 密切,是防雷研究的主要对象
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负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
放电,称之为负地闪;少数是正电荷从雷雨云向大地
放电,称之正地闪。
空间位置(性质)
晴天放电 雷云闪电
云内闪电 云际闪电 云地闪电
5、雷电的波形及主要参数
1、雷电流波形
1)波头时间及波长 雷电流是一个非周期的瞬态电流,通常是很快上升到
峰值,然后较为缓慢的下降。雷电流的波头时间【T1】 是指雷电流从零上升到峰值的时间,又称为波前时间; 波长时间【T2】是指从零上升到峰值,然后下降到峰值 的一半的时间,又称为半峰值时间。由于在雷电流波的 起始和峰值处常常叠加有振荡,很难确定其真实零点和 到达峰值的时间,因此,我们常用视在波头时间T1和视 在波长时间T2来表示雷电流的上升时间和半峰值宽度, 一般记为T1 /T2,如下图所示:
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 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 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 比外面的冰壳高。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 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3、雷电的产生
三个主要阶段: 先导产生阶段; 先导发展阶段; 通道形成及放电阶段;
几个参数: 每级通道变化范围约3 ~ 200 m 平均速度约 1.5 10 7 cm/s 间隙时间约 30 ~ 125 us 每一级的推进速度约 5 10 9 cm/s 通道直径约 1 ~ 10 m 每一级的击穿方向是不确定的折线
3、雷电的产生
闪电通道: 流注先导不断地向地 面发展,从而形成多枝状的充满负电 荷(对负地闪)的通道,其中有一枝 是充满负电荷(对负地闪)的主通道, 称为电离通道或闪电通道,简称为通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