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判别紫砂泥料好坏

如何判别紫砂泥料好坏

[分享]一位紫砂从业者对泥料的认识、包括对化料的阐述自我走进紫砂行业以来,经历的相关是非实在不少。

而今,所面临市场和玩家的提问,业已到了最深刻、最复杂和最广泛的地步,也感觉市场是最混乱、误区最多的时候。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感慨万千!在此,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非系统地就事论事,表达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意见,希望能为玩家带来一些细微的帮助。

文章并非学术论著,不成体系,且因水平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到,只能供大家参考而已。

一: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

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语焉不详。

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多数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而导致局面混乱,试问市场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别这些内容的真伪呢?本人有幸,祖上为窑户,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经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

自从走进紫砂陶以后,更是三天两天跑到进口去仔细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我后来研究和配炼紫砂泥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使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

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

对于众多玩家而言,象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

遗憾的是,大多数书中所介绍的矿源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而书中没有涉及的材质结构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帮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较有意义的内容,领略紫砂陶艺的美学意蕴。

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为“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认知。

十几年以前,丁蜀镇的五个紫砂厂,各有自己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工厂所需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有五至八个品种。

而大多数品种的配置,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掺入一些磨得很细的金属氧化物,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对制坯不利的游离硫酸盐。

只有那些用同一种矿料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砂,才叫做“清水泥”。

按理说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纯天然纯矿泥料,直接做壶岂不更好?然而,由于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行家才喜欢真正的清水泥作品。

所以,市场上许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其实实在卖概念,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有关添加化工料的话题,是近年来市场上的议论焦点之一。

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1)有史可查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有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工色料。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朋友收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推测到其历史的事实。

而民国以来,色料的使用就更加品普遍。

原先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

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可人解释清楚的情况下,给予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些精神安慰,倒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

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素菜、水果都是用过农药化肥的才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性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谎言有时却偏偏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安慰剂。

2)有据可查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

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

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现在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

储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

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物)→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划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门)→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玄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楚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

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

开采丁蜀镇四周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出产需要而给予配送。

而原料总厂所产土壤的90%以上是供给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

除从黄龙山矿生产的大部门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给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

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配成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

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紧张了,它就必定成为了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

现在很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四周的矿土好像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硕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这个题目,我曾见到一位行家在他写的书里有提到过。

但更多的人从来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

估计要不要真正弄清晰也许并不重要,不外,既然要让大家知道点什么,仍是应该尽量给出个毕竟才对吧。

实在一个人要对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复对比总结的过程,要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相关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

好比乡下一位老壶公,做壶几十年,施工精到技巧娴熟,可他用的料从来就是买成品泥,然后只需在家做坯就是,用不着自己去弄懂矿源、研究配方、炼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说出个紫砂陶土的一二三来,这不是在为难他么?然而,为了应对一些客人的提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尺度,只要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内行”就行了,更何况谬误传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

好像这样他就变得更完美了……(好笑)。

事实上,要真正熟悉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四周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换泥矿却有十几处,假如没有下工夫当真地一一考察采集;假如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因此,流传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和“宝贝”。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区分。

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皂青”净水泥,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五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皂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

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皂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不管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层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胜。

跟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也就越来越无法讲究,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这样一来,底皂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

当然,无论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

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紫泥,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

不外,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紫砂泥品种的命名几百年以来,紫砂陶土品种的名称并没有尺度的谱考,从来是以其天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玄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

从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

其中,惟独作为黄色调的缎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土壤相区别,又由于其色调极似绸绢缎的黄颜色,故而命之谓缎泥……(本人的观点而已)。

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决定其终极的色相。

因为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

因此就泛起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

然而,市场上的模仿缎泥也都有这些颜色。

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全黄缎”。

但不管如何,没有尺度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终极准确的判定。

假如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临狂热的市场和目眩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定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托的部分和机构来依靠,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当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紫砂泥的好坏与真假[转贴]紫砂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

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

前面我已讲了有关矿源及配制的大概过程,不过,一般玩家因为没有感性认知,还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坏。

我想,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我们可以把几种相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对比……,总之,鉴别真假好坏的最根本要点,还是在于其可欣赏范围的内涵和机理质感。

至于表面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绝对的标准。

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

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因该表现的具体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

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来做;浑厚凝重的形态比较适合用紫泥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