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从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皆以辛味开散、 归肝经中药为主, 同时通心络亦用归心、 肺、 脾、 胃、 胆经药物; 脑心通亦用归心、 肺、 脾、 肾、 胆、 心包、 大肠、 膀胱经药物。 表 4 药理毒理比较 通心络 1 、 对血液的治疗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 2 、 对血管病变的作 用 改善 血管内 皮功 能障碍, 稳定 斑 药理毒理 块、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有效缓解血管痉挛 3 、 有效抑制心梗后心室重构 4 、 对微血管的保护作用 3 . 分析 3 . 1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各 组方用药 数量不一 样。通心 络化瘀 活血, 侧重于理气开窍; 脑心通化瘀 活血, 侧重 于祛风散 寒。 治疗重点 不同, 通 心络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因此用养心安神药, 脑心通主治脑梗塞、 冠心病心绞痛。 3 . 2 脑心通配方中含 9味活血化瘀药物, 其活 血作用较强。与脑 心通用 于冠心病伴随心肌梗死病人时优 于通心络, 脑心通由 益气通络 药和化瘀 药为 主组成, 并选用有自溶现象的动植物, 内含有大 量 血栓溶解 因子 , 可明 显降 低血液粘稠度, 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减少血管阻力作用的原理相同
组别 中医治疗组 传统西医对照组
例数 65 69
28 ( 43 . 08 ) 31( 47. 69 )
22 ( 31 . 88 ) 29( 40. 03 ) 18( 26. 09)
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 7 % , 传统西 医对照组为 80 . 0 % ,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1 ), 这说明中医临床 治疗慢性支气 管炎是具备显著疗效的。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老年 人的易发 病症, 严重 危害着中 老年人的 身体健 康, 中医治疗虽然 初期效果不如 西医快, 但是治疗 更加深入持久, 也不会产生 二次药害, 相信随着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加快和中医技 术的不断进步,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一定可以迈上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陆再英, 钟南山, 主编. 中医内科学 [M ]. 第七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87- 388. 刘新光, 贾 博琦, 林三仁, 等. 中 成药 对慢 性支 气管 炎疗 效的 临床 研究 [ J]. 中华内科杂志, 1996 , 35 ( 1): 12 - 15 . 钱云, 姒健敏, 吴加国. 慢性 支气管炎 的中医 治疗方 法 [ J]. 中华 肺病杂 志, 2005 , 25( 7): 431- 432.

3 . 3 以上两个中成药组方虽有 不同, 但治 法是类似 的, 说明书 皆无 各组 分的用量 显示, 给临床中 医辨证施治带 来不便, 在中药临 床使用中, 两者 是否 可以合用? 最大使用量能达到多少? 都是一个未知 数。这与中医药的 研究标 准未建立有关, 目前的中药研究多用研究西药的方法 来进行研究, 亦使 我们在 中药临床应用中不易掌握, 因此急需建立中医药的研究标准。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
刘任能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岳社区卫生服中心, 湖南
学界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将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诊疗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 肝火; 中成药 do: i 10. 3969 /.j issn . 1006- 1959 . 2010 . 07. 308 文章编号: 1006- 1959( 2010) - 07 - 1953- 02 流清涕、 舌苔薄白等, 其主要治疗手法为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例如, 某患者 长期 反复咳嗽、 咳痰 3年, 每年 发作至少 3个 月, 遇受寒感 冒时症状加剧并伴 有气喘。就 诊时 见患 者咳痰 色白 呈泡 沫状, 舌质淡、 苔白 腻 。这是典型的风寒袭肺型慢性支 气管炎, 一 般西医治 疗关注与 止咳化痰, 但是不易根治, 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可服用三拗汤合 止咳散加减, 用麻黄、 杏仁、 姜 半夏各 6g, 砂糖 若 干, 扁柏 10g、 冬瓜皮 10g、 豆腐 1块。用开水煎出味后服下。水煎服, 每日 1 剂, 12日为一个疗程。也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方中麻黄、 桂枝各 6g , 用以宣 肺平喘; 干姜、 细辛各 10g, 散寒降逆; 配五味子 10g, 并用甘草调和诸药, 加水煎服, 一日 1 - 2剂, 半月为一疗程, 一般 4个疗程之后感到肺部有暖热感, 疗效明显。 2. 2 风热犯肺型。表现为 恶风, 身热 头疼, 肢体 酸楚, 咳 痰不爽, 咳嗽频 作, 气粗, 其治疗方法主要 为疏风清 热, 润燥止 咳。 例如, 某患 者临床 痰粘稠, 鼻流黄涕, 口渴心烦, 表现为风热犯肺 型慢性支 气管炎, 可 用夏枯草 20g、 法半 夏 10g、 代赭石 30g、 车前草 30g、 瓜蒌皮 10 g 、 莱菔子 6g、 白芥子 6g、 板兰根 10 g 、 沙参 10g、 杏仁 10g、 苏子 10 g , 加水煎服, 每日 2剂, 一月为一 疗程, 口服汤剂一 周后, 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少, 无气喘。 2两疗程之后痰液和鼻涕显著减少, 体 回暖。
桃仁 地龙 全蝎 赤芍 桂枝 桑枝 当归
苦、 甘、 平、 有小毒 归心、 肝、 大肠经 咸、 寒 辛、 平、 有毒 苦、 微寒 辛、 甘温 苦、 平 甘、 辛、 温 归脾、 膀胱经 归肝经 归肝经 归肺、 心、 膀胱经 归肝经 归肝、 心、 脾经
活血祛瘀、 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清热息风、 通络、 平喘、 利尿 息风止痉、 攻毒散结、 通络止痛 清热凉血、 祛瘀止痛 发汗解肌、 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祛风通络、 行水消肿 补血、 活血、 调经、 止痛、 润肠
医学信息
# 1954#
N o. 7 2010
MED ICAL I NFOR M ATION
中医中药 # 中西医结合
显效 有效 无效 6( 9. 23) 总有效率% 90 . 77 73 . 91
2 . 3 肝火犯肺型。这种类型表现为咳时面红, 口苦咽干, 痰少质 粘, 难以 咳出, 胸胁胀痛, 治疗方法一般为清肝泻肺, 化痰止 咳。临床可用鱼腥 草、 白毛 夏枯草、 桔梗各 500g, 加水后 2次蒸馏, 收集蒸馏液 1000m ,l 再加黛蛤散 30g, 沙 参脉动唐, 肉桂, 干姜各 100g, 加水煎服, 每日 2 - 3剂, 一般一周为一疗程。 同时也可配合服用中成药, 通宣理肺丸, 每日 2次, 连服 3个月为 1 疗程。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桑菊感冒片 每次 2片, 每 日 3 次, 1月 为 1 疗 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 除此之外, 也可口服蛇胆陈皮散 8g, 每日 2 次, 急支糖浆, 20m ,l 每日 3 次, 息喘平胶丸, 6~ 8 粒, 每日 3次, 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期。患者口服中成药一般 2月后有明显疗效, 痰可咳出且不断 减少, 声 脆, 口渴状得到明显改善。 3 . 诊疗数据分析 为了表明中医诊疗与传统西医 诊疗疗效 的差异, 可 以用相关 诊疗数 据进 行统计学分析, 具体方法是对传统 西医治疗 和中医治 疗的患者 分组按治 疗期 没 1周采集治疗数据, 治疗结束后 5日内检查病症 治愈情况, 同时检 查血、 尿、 大便三大 常规, 在数据搜集 完成之后可做 统计学处理, 采 用 SPSS 计数资 料采 用率表示, 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 0. 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n (% ) ] [ 3] [ 2]
长沙
410000
!摘要 ∀慢性支气管炎隐蔽性较强, 发病急, 成为老年人的隐性杀手之一, 且容易 导致急性支气 管炎的发作进而 引起死亡, 所以关 于支气管炎的 研究一直是
慢性支气管炎, 是由细菌、 病毒感染, 以及物理、 化 学刺激或变态反 应等因 素引起的气管、 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 性炎症。多发于春 秋两季, 临床以咳 嗽、 咳 痰为 主症, 常伴 有恶寒、 发 热、 头 痛、 肢 体酸 楚、 鼻塞、 咽痛 等 症状。 根据中医的观点,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 咳嗽 、 痰饮 、 喘 症 等范 畴, 老 年人患病率最高, 北方高 于南方, 农村 高于城 市, 吸 烟者 高于 不吸烟 者, 以 咳 嗽、 咳痰为主症, 部分患者伴随 喘息, 每年发 作累计三 个月以上。 本文主 要从 病理和分症论治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多由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 失调, 外感 六淫之邪, 从口鼻 或皮毛 而入, 使肺气被束, 肺失肃降而发病。风 为六淫之 首, 其他外 邪多随风 邪侵袭 人体, 或夹寒, 或夹热, 或夹燥, 出现风寒、 风热、 燥热等不 同的症候。除此之 外, 肺脏 功能失常也影响肺脏, 具体可分 为其他脏 器病变涉 及肺和肺 脏自身病 变。而 饮食不当, 嗜食烟酒、 辛辣肥甘 之品, 亦可使 肺气上逆 而作咳。外 感咳嗽 如迁 徙失治, 邪伤肺气, 更易反复感邪, 而致咳嗽屡作, 转为内伤咳嗽。 2 . 分症论治 2 . 1 风寒袭肺型。风寒袭肺型临床表现为 头痛、 恶寒、 发热、 无 汗、 鼻塞、
[ 4]
脑心通 1 、 低脑血管、 心脏血管的阻力、 增加冠脉血流量、 增加脑血流量 2 、 改善心肌代谢、 降低心肌耗氧量、 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血液流变性 3 、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抑制血栓的形成 从两者的药理研究看, 其药理作用没有太大的区别。 3. 4 以上的分析可能是片面的。只是本人在学习中的一 点体会, 中医太 博大精深了, 常常 是我们学起来 摸不着头脑, 一头 雾水, 本人试图 从类似中成 药的对比寻找中药临床应用的规律, 希望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 者有点启发, 本 人认为通过类似中成药组方的比较容易有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 2] [ 3] [ 4] 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 主编. 中医病症诊 疗标准与 方剂选用.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3 : 139 . 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 主编. 中医病症诊 疗标准与 方剂选用.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2003 : 193 . 吴以岭. 络病学.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78 . 毛艳君. 浙江实用医学, 2002年 4月第七卷第 2期 89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