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第一次调研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读某沿海城市附近预计海平面上升高度等值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海平面上升后,最有可能形成海蚀崖地貌的是图中()A.A处B.B处C.C处D.D处2.若考虑全球变暖问题,小李在该城市购买住房时最不应该选择的房源应位于图中()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3.若该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可能()A.沿海水质变好B.海平面上升速度变快C.台风天气增多D.城市雨岛效应增强【答案】1.A2.B3.D【解析】1.从图中等值线可以看出,当海平面上升1.0米至2.0米期间,等值线在A处出现重叠,说明图中A点附近地势陡峻,海平面上升后可能受海水侵蚀而形成海蚀崖,所以A正确。
2.购房时如果考虑全球变暖因素,沿海地区房源应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海平面上升0.5米时,地已被海水淹没,小李在该城市购买住房时最不应该选择的房源应位于图中②处,所以B 正确。
3.大力发展旅游业后,生活在该城市的人口增多,产业活动增强,排入海洋的污水增多,海水水质变差,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与单个城市的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台风主要发生于西北太平洋沿岸,而图中并未明确指出该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台风的形成与人类活动无关,所以D正确。
【点睛】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2.大陈古村,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北部,坐落于群山之中,民居依山而建,一条溪水似玉带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绿树成荫,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江南第一古村落”的美誉。
据统计该村村民现有1300多人,2018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30万人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目前,大陈古村①村内高楼林立②民居错落有致③居民自给自足④方言地位弱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大陈古村居民中农业人口占比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旅游业发达,且耕地资源有限B.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占用劳动力较多C.传统思想影响,女子不下田劳作D.农业收入低,居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答案】1.D2.A【解析】1.由材料可知,大陈古村为“江南第-古村落”,因此村落内的古建筑和自然原始的生活环境应保存较好,不会有高楼林立的景象,①错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因此村民多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增加经济收人,并非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③错误;由于外来游客众多,为方便交流,普通话应用较为普遍,会导致方言地位弱化,④正确;该村的民居依山而建,因此民居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特点,②正确。
故选D。
2.由材料可知,大陈古村坐落于群山之中,耕地有限,所需劳动力较少,且旅游业发达,故该村居民中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并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A正确,B错误;大陈古村旅游业发达,需要较多劳动力从事服务业,因此不会有大量居民外出务工,D错误;大陈古村与外界沟通较多,受女子不下田劳作的思想的影响较小,C错误。
故选A。
3.美国小麦年产量一直比加拿大高,其原因不包括()A.耕地面积广大B.人口数量多C.热量条件较好D.黑土土壤肥沃【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美国、加拿大地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两国中部都有广阔的平原,但美国适合耕种的耕地面积远大于加拿大,导致小麦年产量较高,A不符合题意。
两国都是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从事农业的人口少,所以人口数量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原因,B符合题意。
美国的纬度位置比加拿大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适合种植小麦的地区面积大,单产较高,导致小麦产量比加拿大高,C不符合题意。
美国西部草原地区黑土分布面积比加拿大大,土壤肥沃,导致小麦产量比加拿大高,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图所示我国西南某河流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PQ河段河谷的形成原因不正确的是A.地形落差大,流速快B.流水侵蚀以下切侵蚀为主C.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易侵蚀D.地壳断裂下陷形成2.QR河段沙洲形成的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流水沉积作用形成C.风力侵蚀作用形成D.风力沉积作用形成3.关于甲地沙丘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②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⑤冬季的偏北风把沙吹过来的④甲地的沙来源于QR河段的沙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D2.B3.B【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此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据图可知,该河段河流宽度小,说明侧蚀较弱,以下蚀为主;地形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以下切侵蚀为主,形成峡谷,ABC正确,PQ河段河谷的形成与地壳断裂下陷无关,不正确的是D。
故选D2.PQ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
所以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故B正确。
沙洲的形成与风力作用无关。
故选B3.北部沙洲沙源充足,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②③④对,沙丘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①错误;故B正确。
故选B5.下列说法,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有()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②山地陡坡退耕还林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④围湖造田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⑥适度开采地下水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②③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盲目的扩大耕地面积可能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故①项错误;围湖造田导致湖泊的生态环境功能下降,可能加重流域内的洪涝灾害,④错误;随意开挖矿产资源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⑤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保护。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结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分析,注意比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
6.湖南张家界地区原为海洋,之后该地沉积形成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受挤压在垂直方向上形成裂隙,出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沿裂隙侵蚀,形成了独特的“张家界地貌”。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典型张家界地貌景观的是A.B.C.D.2.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大致是A.②-③-①B.②-④-⑤-①C.②-④-⑥-⑦-①D.②-④-⑥-⑧-①【答案】1.D2.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貌形成。
1.张家界石英砂岩受挤压在垂直方向上形成裂隙,出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沿裂隙侵蚀,形成陡峰,与D 相符。
A为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地貌。
B为沙丘地貌。
C为孤峰,为喀斯特地貌。
故选D。
2.沉积形成石英砂岩,英砂岩为沉积岩,对应②。
受挤压在垂直方向上形成裂隙出露地表,对应③。
外力作用沿裂隙侵蚀,对应①。
形成了独特的“张家界地貌”。
没有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故选A。
【点睛】沉积岩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7.我国贺兰山脉东坡植被垂直地带性明显。
贺兰山森林主要是常绿针叶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900米至3100米之间,包括青海云杉林(林冠郁闭)和油松林。
有学者运用10mx10m的样方对该地森林群落进行调查。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坡各样方平均胸径(距地面约1.3米处乔木主干的直径)、平均树高、乔木株数和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贺兰山东坡针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阳坡,热量丰富B.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C.受人类活动干扰小D.土壤肥沃深厚,透气性好2.贺兰山针叶林带A.树木平均胸径随海拔升高而增大B.平均树高随肴海拔增加而下降C.物种丰富度与乔木株数呈正相关D.乔木株数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3.图中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A.林下环境逐渐阴冷潮湿B.农业生产影响程度加强C.高大乔木数量逐渐减少D.各物种之间生存竞争强烈【答案】1.B2.D3.A【解析】【分析】1.针叶林只分布在贺兰山东坡的原因:贺兰山位于季风与非季风区交界处,东面受季风影响降水多,冬季多西北风处于背风坡,温度比西坡高,而西坡处于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冬季又是冷空气的迎风坡温度低,B对。
东坡并不是阳坡,A错。
植被带的分布和人口活动、土壤情况关系较小,不是其影响的主要原因,C 和D错。
故选B。
2.读图可知,树木平均胸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少,A错。
平均树高随着海拔增加而升高,B错。
物种丰富度与乔木株数呈负相关,C错。
乔木株数与平均胸径呈负相关,D对。
故选D。
3.图中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林下环境逐渐阴冷潮湿,物种减少,A对。
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主要和温度有关,和农业生产、各物种之间的竞争程度关系不大,B和D错。
高大乔木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并不是逐渐减少,C错。
故选A。
【点睛】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8.高昌区绿洲(如下图)是典型的农业绿洲,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以河泉水、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方式联合灌溉。
近年来,绿洲东部扩张,西部缩减,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 )A.地势北高南低B.地处河口三角洲C.地势东高西低D.以山地丘陵为主2.图中西部地区绿洲缩减区(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东部D.年降水量减少3.为了使东西部绿洲区协调发展,应该( )A.西部植树造林B.东部发展灌溉农业C.东西部禁止开采地下水D.东西部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1.A2.C3.D【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区域定位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图中河流为绿洲地区提供水源,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由此可确定绿洲应位于河流下游的冲积扇上,所以该地地势北高南低。
故选A。
2.干旱地区绿洲的形成和变化主要是水源的影响,图中绿洲西部缩减,东部扩张,可知西部水源变少,东部水源利用增多,而该区域主要利用地下水,由此会导致地下水位东部急剧降低,地下水流向东部。
故选C。
3.绿洲区东部扩张,西部缩减,说明区域水资源的利用不平衡,所以协调发展东西部绿洲区,应使东西部合理分配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