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一、(10分,每小题2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闷.(mēn)热抖擞.(sǒu) 虐.(nuè)杀盘虬.(qiú)卧龙B.蹂躏.(nìn) 贮.(zhù)蓄绽.(zhàn)开慧心未泯.(mǐn)C.梦寐.(mèi) 清洌.(liè) 丫杈.(chà) 庞.(páng)然大物D.迸.(bèng)溅吮.(shǔn)吸瞬.(shùn)间苦心孤诣.(yì)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B.她或是无尤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C.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D.影子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把下面的词语填入句中空白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飞船进入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2).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3).我独自一人,再阴暗的角落里,着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4).另人不解的是,这么多的蛇竟然在地震之前停止冬眠,出现在隆冬的雪地上,确实是一个难解的迷。

A.预定告知静听竟然B.预订预知倾听居然C.预定预知倾听竟然D.预订告知静听居然4.下面句子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B.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5.从上下文连贯来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我快乐,是因为我喜爱幻想。

所有的石头都开满了花朵,,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A. 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B. 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C. 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D. 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共10分,每小题2分)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青,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飘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顾.惊疑顾:看B.始.悟为山市始:才C.惟危.楼一座危:危险D.或凭.或立,不一状凭:靠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忽:突然、忽然B.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没什么C.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未几:不久,不一会儿D.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倏忽:突然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与例句加点字不同的一项是例:既儿风定天青,一切乌.有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B.项为之强.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9.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孙公子禹年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B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一层一层指着数上去,房间愈高,亮点越小。

C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D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五座楼,窗户都敞开着。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所说的“山市”,与“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B .从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高潮阶段是危楼的出现。

C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把“山市”称为“鬼市”是因为那时的人非常迷信。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 共80分)三、(共8分)11.补写出下列诗文的上句或下句,书写必须规范、工整。

(自选四句填写)(4分)(1)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何其芳《秋天》)(2)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3)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4)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5)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12.根据下面的语境或提示,用诗文原句填空。

(任选做其中两小题)(4分)(1).面对父亲朋友的失信与失礼,元方不卑不亢地进行据理反驳:。

(2).请从你学过的古代诗歌中写出两句描写农村景色的句子:, 。

,。

(3) .《春》结尾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表现春天的特点,这三个比喻句是:_____ _______ __ ___ __。

___ ______ _。

(4)《论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四、语言运用(12分)13.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备选成语: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锲而不舍悬梁刺股艰苦卓绝直言不讳坚持不懈执着的故事不老——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口口口口;执着的人物不朽——闻鸡起舞的祖逖,口口口口的勾践,面壁静修的达摩。

执着是口口口口,是口口口口,是一支永无休止符的进行曲。

14.紧扣下列段落中心话题,仿写两个句话,使前后连贯。

你虽是一个孩子,但你身残志更坚。

你像一棵弯曲的小树苗,用你的信念挺直你的身躯;你像,;,;你终于看到了自已有和常人一样的力量,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15.把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错误改正过来星期五下午,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我为奥运添光彩”的演讲活动。

活动中同学们踊跃上台演讲。

演讲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A)气氛非常热烈得很。

特别是文娱委员的演讲,声情并茂,精彩纷呈,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采。

(B)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A)处句子修改为:(2)、(B)处句子修改为:五、作文(60分)16.请在下面的作文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1)题目:我也是富翁要求:写成记叙文,600字左右。

(2)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指定了必读的书目。

就我们七年级上册而言,有:《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繁星•春水》,还有十首古代诗歌。

请从上面书目中任意选择一部,填入“我读《》”中的横线上,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作文题目,然后以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成任何文体,比如: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记叙自己跟读这部书有关的故事,可以用读后感的形式谈自己读这部书后的感想,可以用评论的形式对这部书的主题或人物或情节进行品评,等等。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如果上面的书你都没有读过,选择你读过的其它一部课外书也可以。

B卷(5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12分)割席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

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A.又尝.同席读书尝:B.宁读如故.故:C.歆废.书出看废:D.华捉而掷.去之掷:2.翻译下面句子(2分)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管宁为什么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请用原文中的相关句子回答。

(3分)4.故事中管宁、华歆两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

(3分)二、现代文阅读(38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10题(18分)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未,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决定”、“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处可谓是大词小用、小题大作,《散步》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6.各用一个词概括《散步》中一家四口人的性格或特点。

(2分)母亲:“我”:妻子:儿子:7.《散步》中的景物描写共有两处,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第一处的作用是。

第二处的作用是。

8.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分)9、文中“早已习惯”和“还习惯”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10、“强壮”和“高大”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5题。

(20分)送你一座昆仑山叶文玲西行归来上车前,我给家里发电报,末尾特地注上:请来两人接。

儿子和女儿都手舞足蹈:妈妈是从敦煌回来的,一定带回来好多好多哈密瓜。

接站的同志刚提下纸箱子就满头大汗:亏你这劲头,你想回来当水果店老板还是怎么的?我只能陪笑。

到家后一解绳子,“秘密”全揭了:纸箱中装着的,是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

在大家失望而又惊异的啧啧声中,我却忍不住得意:我带回的这些石头,可比哈密瓜贵重得多了,要知道,它是整整一座昆仑山啊!这次西行青藏线,我有许许多多收获,这座“山”,便是高原给我的馈赠之一。

我是个“石头迷”。

我对石头的喜好,是自小就有的,是故乡的山水牵动起来的爱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