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

山东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

山东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新乡市黄河河务局第三工程处山东省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第12标段第一章工程概况及编制依据第一节工程概况1、工程概述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岸工程东平湖~济南段位于输水工程位于山东省西部,于海河流域的聊城市、德州市隔河相望,南靠泰山,西接东平湖,东至山地省省会——济南,途径泰安市的东平县、济南市的平阴县、长清区和槐阴区,至济南市的小清河睦里庄跌水,输水线路全长89.893km,所经4个县(区)区域面积为3436 km2。

本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贯穿东平湖~济南段输水干线,缓解济南市的供水危机,恢复泉城的自然风貌,为胶东输水干线的全线贯通奠定基础,为今后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重点城市调引长江水创造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以及水利部水总《关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济南段输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批复》,确定输水渠设计流量为50m3/s,加大流量为60 m3/s;渠首引水闸按远期供水规模建设,其设计引水水位为39.30m,设计流量为90 m3/s,加大流量为100 m3/s。

本合同段为标段12,主要工程内容为:孔集公路桥(桩号18+553),灌注桩基础,预应力空心板,跨径2×20米,桥宽净11+2×1.25米。

刁山坡公路桥(桩号22+161),钢筋砼系杆桥,跨径60米,桥宽净12+2×1.0米。

李山头节制闸(桩号24+630),3孔3.5米宽开敞式钢筋砼水闸。

2、施工条件(1)、地形地貌供水区地处泰山北麓及西麓余脉,区内地形起伏、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和湖泊等。

地势南高北低,自然坡降平均为1/2500,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势最高处为南部长清境内的灵岩山,海拔683m,最低处为玉符河入黄河口处,地面高程不足30m。

输水线路基本平行黄河,线路以南部为丘陵区,北部为黄泛平原和洼地,沿线地形复杂、起伏较大,所经姜沟、亭山头、刁山坡、李山头、博士山及贵平山口等几处高地和山口,地势普遍较高,最高处为刁山坡,山顶高程为128m,输水渠处地面高程为66m。

沿途经过的曹山洼、栾湾洼、贵平洼和孝里洼,为比相应黄河滩唇处低3~4m的自然封闭洼地,地面高程在35m左右。

输水线路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主要地貌类型有黄河冲积平原、山前冲积平原、低山丘陵、山前剥蚀~溶蚀丘陵等。

(2)、水文气象工程所在区域属华北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夏热多雨,冬寒少雪,春旱多风,秋旱少雨,季节性干旱特别严重。

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17℃,全年无霜期200~220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4.9mm,降水量随时空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汛期降雨又多集中在几场暴雨之内;二是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较大,最大降水量(1964年)1327.8mm,最小降水量(1988年)455.2mm,丰枯比2.92;三是降水还具有连丰、连枯交替出现的特点;四是降水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南部山区降水多于北部平原,东部降水多余西部。

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200mm,平均日照2552h,平均风速2.9m/s,最大风速24.5m/s。

(3)区域地质概况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结构属华北陆台的一部分,地处泰山泰斜的南北两侧,中部为太谷代泰山变质岩组成的基底,所揭示的地层为寒武系九龙群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和第四系覆盖层。

寒武系九龙群灰岩主要分布在东平、平阴县境内;奥陶系石灰岩只要分布在平阴县和长清区境内,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全新统冲积堆积的壤土、沙壤土、粘土、粉细砂、砾质粗砂等,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堆积的壤土及坡积洪积堆积的粘土。

输水线路位于鲁西隆起区的西北端,沿线多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断裂构造不甚发稍具规模的结构有常青断裂,走向NW330°,为一隐伏于第四系覆盖层下的平推式正断层。

(4)、水文地质根据地下水的隐藏条件、赋存形式,输水线路沿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系空隙潜水和岩溶裂隙水。

孔隙潜水分布于沿线第四系沉积层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临黄河段主要接受黄河水的侧渗补给,以地下缓径流及人工取水为主要排泄途径,主要含水层为粉细砂、砾质粗砂。

地下水埋深一般为2.5~7m,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重碳酸镁型。

岩溶裂隙水主要赋存与基岩裂隙和岩溶中,其富水性受结构裂隙控制,埋深约为8~10m ,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型。

第二节编制依据根据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设计图纸,现行的国家和水利部颁发的施工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我公司现场考察所掌握的资料,以及我公司贯彻实施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标准要求编制本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章施工总布置第一节施工场地本合同段按土方工程和建筑物工程分成3个作业区,设4个专业队伍,其中土石方施工队1个,建筑物施工队3个。

停车场、砂石料场一般均设在输水渠右岸,拌合站设在施工点处,钢筋和木材加工在施工点处搭工棚解决,修理车间、水泥仓库、生活房屋、办公用房自建简易房,为砖瓦结构,项目部设在本标段李山头节制闸处,现场办公。

附:平面布置示意图第二节施工交通人员、机械设备和料场可经105国道,沿县乡级公路横穿输水线路,再经场外临时道路、场内临时路,运送到工地现场,现场交通比较方便。

第三节施工用电尽量就近利用村镇用电和沿线已有的输电线路供电,无法利用的,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或直接采用柴油机作动力。

第四节施工供水生活及施工用水通过在生活区内打井或利用就近村庄生活水源的方式解决。

通过现场观察,施工用水可从以下几种方式解决:1、充分利用线路附近原有坑塘蓄水;2、就近打集水井;3、深挖方地段可利用施工排水。

第五节施工通讯本工程项目部设固定电话1部,对讲机3部,传真机1部。

并对有关人员配备移动电话,以满足对外通讯和联系。

第六节施工测量布置按照监理人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基准线和水准点进行校核并布设施工上报监理人审批。

第七节施工导流与排水由于原有渠道内尚有部分积水及当地群众生产排水,施工初期排水,根据渠内积水情况,分段填筑隔坝,抽排至两侧农田内或河沟内。

施工期输水渠开挖除局部地段外,基本不受地下水影响。

局部深挖方地段在开挖过程中,沿渠道中心线预挖排水沟,设集水井,利用水泵抽排至外部农用沟渠或坑塘内。

不论从任何水渠进入工作区的地表水和潜水均予截流、控制、疏导和清除,抽水采用4进4出或6进6出潜水电泵并备有可运行状态的水泵,以保证施工期间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使施工区始终处于无水状态。

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案第一节土方开挖土方开挖为本合同段施工图纸所示的土方明挖工程,包括渠底、边坡的土方工程,永久性建筑物基础等合同内各项永久工程和临时工程基础开挖以及监理人指明的其它土方明挖工程。

土方开挖前,清除开挖工程区域内的全部树木、树根、杂草、垃圾、废渣以及监理人指明的其它有碍物,清除和掘除的材料放置在监理人指定的弃土场。

近距离土方开挖,采用55KW履带式拖拉机带2.5方拖式铲运机;远距离(0.5~2KM)土方开挖,采用1m3日本产小松挖掘机挖装,配15T自卸车运输。

具体做法:1、渠道开挖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做到够宽、够深、够坡度、底平、坡顺、弯道园滑。

2、渠道断面尺寸按下列标准控制:(1)渠底高程按设计从严控制,最大欠挖量、超挖量不得大于30mm,渠口和渠底脚的平面尺寸误差不大于30mm。

(2)施工分界处衔接顺直,不出现折线,不存在施工界墙,渠坡不出现凹凸不平等现象。

(3)运土道路一律做成斜马道。

开挖土方按设计要求全部运往规定地点,零星散土随时清除干净。

(4)设立开挖标志,标出渠道中心线,渠底线,渠口开挖线的位置。

3、开挖线按施工图的规定进行。

在开挖过程中,我们经常校核开挖平面位置、高程、控制桩号、水准点、边坡坡度等是否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并及时报告监理人。

4、开挖过程中,注意地面标志物所示的对施工有干扰的埋于地下的各种管、线,提出处理措施,并及时报监理人审批。

5、避免扰动开挖线之外的表土、土方。

施工中按设计开挖图控制开挖边坡,不出现欠挖,而且尽量不超挖。

采用机械开挖后,为不破坏基础土壤结构,预留20cm保护层,待下一道工序开始时,再人工修整到设计标高。

6、基础开挖自上而下进行。

开挖时确保边坡安全,禁止采取自下而上或造成土体侧悬的开挖方式。

在开挖过程中,如边坡出现裂缝或滑动迹象,立即暂停施工。

采取应急措施,并报告监理人。

7、对开挖后的土料进行统一规划。

监理人已确认的可用土料,用于永久或临时工程的填筑。

第二节土方填筑土方填筑包括渠道边坡、堤身的土方填筑,其它永久及临时建筑物周围地表土以下土方回填及压实,以及监理人指定的基础处理回填土及压实等。

采用机械:对于近距离,用55KW履带式拖拉机带2.5m3拖式铲运机运土;对于远距离,用8T自卸车运土。

用55KW推土机整平,内燃压路机(6-8t)压实。

用挖掘机收坡,55KW推土机整坡压实。

具体做法:1筑堤土料一般利用挖渠、挖沟土方填筑。

耕地中料区开挖前必须将其表层的杂质和耕作土、植物根系等清除;沟渠中料区开挖前将表层稀软淤土清除。

填筑土料要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杂质土和冻土块等特殊土料筑堤,严禁将砂(砾)料作为筑堤土料;上堤土料中的杂质予以清除;清基弃土清除杂质后可填筑在堤外坡及堤顶,作为水土保持植树植草的表层土。

2、根据碾压机械、回填料的性质等进行碾压试验,确定最优含水量、铺料厚度和碾压遍数,报监理人批准。

3、填筑作业(1)地面起伏不平时,按水平分层由低处开始逐层填筑,不顺坡铺填,堤防断面上的地面坡度陡于1:5时,将地面坡度削至缓于1:5。

(2)分段作业面的最小长度不小于100m。

(3)作业面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并配备人员或平土机参与整平作业,严禁出现界沟。

(4)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宜均衡上升,各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以斜坡面相接。

(5)已铺土料表面在压实前被晒干时,要洒水湿润。

(6)用光面碾磙压实粘性土填筑层,在新层铺料前,对压光层面作刨毛处理。

填筑层检验合格后因故未连续施工,因搁置较久或经过雨淋干湿交替使表面产生疏松层时,复工前进行复压处理。

(7)若发现局部“弹簧土”、层间光面、层间中空、松土层或剪切破坏等质量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再铺填新土。

(8)施工过程中保证观测设备的埋设安装和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保护观测设备和测量标志完好。

(9)在软土地基上筑堤,或用较高含水量土料填筑堤身时,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必要时要在地基、坡面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点,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施工。

(10)对占压堤身断面的上堤临时坡度作补缺口处理,将已板结老土刨松,与新铺土料统一按填筑要求分层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