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

湖北省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方法一、调查方法马尾松毛虫1 主要生物学特性每年发生2~3代,随地区不同而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常出现世代分化现象。

马尾松毛虫以3龄以下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

来年3月,平均气温升到10℃时出蛰。

成虫趋光性强,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好飞向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和林缘产卵。

多夜间交配产卵,产卵量一般为200~500粒。

卵成堆或成串产于针叶上。

卵期1周左右。

初孵化幼虫有群集性,啃食针叶边缘,使叶丛呈现枯黄卷曲,这种现象可作为发生动态的预测标志。

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分散为害,啃食整根针叶,3龄幼虫受惊后弹跳坠落,4幼虫受惊绕后抬头晃动胸部;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喜食老叶,食料缺乏则下树爬行迁移。

幼虫一生约可食200条松针,其中以末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量的70%~80%,1株10年生松树大约100条幼虫便可吃光全部针叶,故防治应在幼虫期进行。

1~3龄幼虫自然死亡率一般达75%左右,4龄后虫口数量较稳定,因此,在预测发生量时常以4龄虫虫口密度作依据。

幼虫老熟后,在树上针叶丛间或树皮上结茧,但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常在树下灌木或地被物上结茧化蛹。

2调查方法2.1越冬代调查2.1.1 调查时间在越冬幼虫上树危害前进行调查,一般在2月下旬。

2.1.2 调查方法2.1.2.1 踏查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踏查路线(可设计为较为固定的巡视路线),巡视路线要覆盖常灾区的80%,偶灾区的50%、安全区的20%,在发生区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设置临时路线。

2.1.2.2 标准地调查一般采取设立临时标准地的方法进行调查,每块标准地面积至少3亩;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方法,随机选取10~20株标准树,用小刀剥开树干2米以下的树皮,观察越冬幼虫的数量,通过积累的本地系统调查资料,预测出蛰后越冬代发生情况。

另外,根据孝感市观察经验,如果冬天温度不太低,幼虫可能不会全部下到2米以下,而在树的中上部主干与枝桠交叉处的树皮内越冬,因此,还需对中上部干、枝交叉处调查。

方法是选择不同的林地代表类型,利用伐倒木抽样调查2米以下与2米以上越冬幼虫空间分布的比例,建立一个相关性的经验公式,以后则只需根据温度、2米下虫口数量等因素直接推算出整株树上的虫口数。

2.2 第一、二代调查2.2.1调查时间在每代1~2龄幼虫期进行调查(第一代一般在6月上旬,第二代一般在9月上旬。

我省分化出第二代的几率不大,若一旦出现第二代,则极有可能严重成灾,需高度重视)2.2.2 调查方法先进行踏查(踏查具体方法同越冬代松毛虫)。

踏查后,发现有虫情或灾情小班,再设置临时标准地(标准地设置方法同越冬代松毛虫)进行调查,此时调查方法为:利用3龄前的幼虫受惊后弹跳坠落的习性,在调查时振动小径级的树干,使虫下落,统计虫口数量。

3 数据统计踏查按《照踏查记录表》(表1)有关内容填写;标准地调查按照《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表2)有关内容填写,由于松毛虫主要是以幼虫为调查依据,因此,这里《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中卵和蛹两个栏目不填写。

根据幼虫当前数量,结合气候条件,用期距法预测大危害发生期,用有效基数法预测发生量,填写《虫害发生情况预测表》(表3),然后发布预测预报。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为:10年生以下松树虫口密度介于3~5条/株为轻度发生,介于6~15条/株为中度发生,16条/株以上为重度发生; 11年生以上松树虫口密度介于5~10条/株为轻度发生,介于11~30条/株为中度发生,31条/株以上为重度发生;低于轻度发生标准的为低虫低感,不计入发生面积。

松材线虫病1 主要生物学特性松材线虫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只雌虫产卵约100粒。

虫卵在温度25℃下30小时孵化。

幼虫共4龄。

在温度30℃时,线虫3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

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10℃以下时不能发育,28℃以上繁殖会受到抑制,在33℃以上则不能繁殖。

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最快40天即可死亡,3~5年内,整片松林即可毁灭。

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的典型外部症状:针叶陆续变为黄绿、黄褐、红褐色,整株迅速萎蔫、枯死或部分枝条萎蔫、枯死;树干部多数有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侵入孔;树脂分泌减少、甚至停止,树体失水、材质干枯、木材变轻(在树干的任何部位人为制造伤口,不会出现像健康松树那样伤口充满树脂的现象);树木木质部常有蓝变现象(树干横截面上呈放射状蓝色条纹或全部变蓝)。

2 调查方法2.1踏查调查采取线路踏查和群众举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特点,设计具体踏查路线。

采用目测方法查找有无枯死、濒死松树,以踏查中发现的枯死及濒死松树为重点,并从中选择抽样对象。

2.2详查对发现的枯死、濒死松树首先排除其它死亡原因(如人畜破坏、森林火灾、水渍、其它病虫危害)。

然后查看是否表现有松材线虫病典型外部症状,对有松材线虫病典型外部症状的枯死树、濒死松树,及时进行取样、镜检。

2.2.1取样抽取样品要及时,重点抽取尚未完全枯死或刚枯死不久的优势木。

以小班为单位,表现典型症状的枯死松树在10株以下的,全部取样;10株以上的,先抽取10株,再选取其余数量的1~5%。

在树干下部(胸高处)、中部、上部(主侧枝交界处)三个部位取样。

尽量选取松褐天牛侵入孔或蛀道部位,用锯子锯下一块三角形木块(要锯到树的髓心,其重量不低于200克)或者截取2~3厘米厚的圆盘。

样品取下后及时装入塑料袋。

2.2.2样品检测采用漏斗法分离线虫。

根据其形态特征予以鉴别,以确定是否为松材线虫。

3 数据统计取样和镜检过程中填写《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统计表》(表6),汇总后填写《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统计表》(表7)。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发病株率在1%以下为轻度,介于1.1%~2.9%为中度,3%以上为重度。

杨树食叶害虫我省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和分月扇舟蛾。

1 主要生物学特性杨小舟蛾一年5~6代,以蛹越冬。

幼虫孵化后,群集叶面啃食表皮,被害叶呈箩网状,稍大后分散蚕食,将叶咬成缺刻,残留粗的叶脉和叶柄。

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在其中化蛹。

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大多爬到树皮缝隙、枯叶、枯草、墙角或地面表土下吐丝结薄茧化蛹越冬。

幼龄幼虫不结虫包,3龄后分散危害,3代后严重世代重叠。

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状。

一代幼虫4月下旬开始孵化,盛孵期为5月上中旬;二代幼虫6月上旬开始孵化,三代幼虫7月上旬开始孵化,四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五代幼虫8月下旬开始孵化,若分化出六代,则其幼虫于9月中下旬孵化,五、六代幼虫危害至10月底化蛹越冬。

杨扇舟蛾一年5~6代,以蛹在枯叶中、土块下、树皮裂缝、树洞及墙缝等处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

每雌产卵100~600粒,卵多产于叶背,单层平铺成块状。

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叶片下表皮,仅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以后卷叶成苞,白天隐蔽在其中,夜晚取食,遇阴雨天昼夜取食;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仅剩叶柄,食料不足时可以吐丝随风飘移到其他叶片上卷叶危害。

3~4月份成虫羽化,4月上旬为羽化盛期,4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为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为二代幼虫发生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为三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下至9月上旬为四代幼虫发生期,五代成虫在10月中下旬化蛹越冬。

分月扇舟蛾一年5代,以卵在枝干或以3龄幼虫做薄茧越冬。

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状。

主要以卵在枝干上越冬,4月上旬卵开始孵化。

初孵幼虫群集叶片取食叶肉及下表皮,留下上表皮和叶脉,不结苞,遇惊扰即吐丝下垂随风飘移;幼虫3龄以后分散取食全叶;4龄期幼虫食量最大,发生严重时将树叶吃光,甚至导致树木枯死。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代成虫羽化。

成虫日伏夜出,有趋光性,卵聚产于叶背,平铺成块,每块有卵100~300粒。

以后基本上每个月发生1代,11月上旬最后一代成虫羽化,产卵于枝干越冬。

我省杨树舟蛾类的发生时间由于地域和局部温度等原因,发生世代和发生危害时期有很大差异,各地要加强观测,准确掌握本地发生特性,适时开展监测调查,科学发布预报。

2 调查方法3.1 调查时间第一代一般为4月下旬;第二代及以后每代在低龄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一般情况下,第二代调查时间为6月上旬,第三代调查时间为7月上旬,第四代调查时间为8月上旬)。

3.1.2 操作方法由于杨树食叶害虫在我省杨树产区分布广、发生严重,因此,直接按照有关比例设置临时标准地进行调查:对于片林,每个小班至少设1个临时标准地(常发区面积每1000亩、偶发区每10000亩至少设立3块临时标准地),每块临时标准地不小于3亩,在每块标准地中选取30株作为标准株进行调查;对于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设1块临时标准地,其面积不小于1亩(60株杨树折为1亩),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30株作为标准株进行调查。

第一代的调查是在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第二代及以后每代的调查是直接取50厘米长标准枝,统计其幼虫数量。

3 数据统计按照《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表2)有关内容填写,由于第一代是以越冬蛹为调查依据,因此,第一代时《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中卵和幼虫两个栏目不填写,第二代及以后各代是以幼虫为调查依据,因此,届时《虫害现场调查记录表》中卵和蛹两个栏目不填写。

根据蛹或幼虫数量,结合气候条件,用期距法预测大危害发生期,用有效基数法预测发生量,填写《虫害发生情况预测表》(表3),然后发布预测预报。

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虫口密度介于2~5条/50厘米延长枝为轻度,介于6~10条/50厘米延长枝为中度,11条/50厘米延长枝以上为重度。

低于轻度发生标准的为低虫低感,不计入发生面积。

杨树蛀干害虫我省杨树蛀干害虫主要为桑天牛和云斑天牛。

1 主要生物学特性桑天牛和云斑天牛在我省均为两年一代。

桑天牛幼虫经过2个冬天后,于第三年5月化蛹,6~7月羽化为成虫,成虫于6月产卵,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孵化,7月上、中旬达盛期;云斑天牛第一年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次春继续为害,幼虫跨年度两次为害,第二年8月老熟幼虫在蛀道末端做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

部分蛹当年8~10月就可羽化,成虫第2年在蛀道内越冬,可生活8~10个月,第三年4月中旬后陆续出孔繁殖下一代。

2 调查方法2.1 调查时间每年6月下旬和9月上旬各调查一次。

2.2 调查方法踏查根据各地森林资源分布图,选好路线,主要沿道路、林网、村屯周围进行踏查,特别在车站等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等周围,每500~1000株树1株样株的比例,仔细观察是否有天牛幼虫排出的木丝和成虫羽化孔。

标准地调查根据踏查情况,在发生区,设立适当数量临时标准地,一般200亩片林或1000亩林网设一块标准地;对于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设1块临时标准地,其大小不小于1亩(60株杨树折为1亩),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20株作为标准株进行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