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本节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及其条件的控制在本章很重要。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2)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及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生活实践的意识,能
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2)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所用药品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化学课的学习也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初中学过相关知识,而本节课的内容在生活中运用较多。
因此,在教
1
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掌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其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本节
课教学内容虽抽象,但生活中例子多,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动手做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1.教法分析
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设计过程为如下: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发现问题;再通过学生展示,老师点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
采用教学方法主要有:
①.直观演示法: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引入正题。
②.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合作探究: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结合实验,围绕重点进行启
发诱导,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2.课时安排:本节有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3.学法分析(学生活动设计)
①.阅读自学法: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中了解性、记忆性的内容采用此法。
②.实验探究法: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③.即时检测法:对每个知识点通过即时检测、提问回答等方法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图片)
(播放图片)爆炸、钢铁的生锈、食物变质、溶洞的形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来引入新课。
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即教学重、难点
环节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提出新知】提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提出探究问题】
互动一:怎样定性观察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互动二:怎样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互动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1.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过程中,观察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快慢的方法。
归纳:①冒汽包的快慢;②颜色的变化;③固体量的减少;④浑浊程度;⑤温度的变化等。
完成互动一
讨论 2.类比物理学中定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分析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情况:给学生5分钟阅读教材P47.完成练习1.当化学反应
2NO+O2=2NO2进行1min后,
NO的浓度由0.5mol/L变为0.3mol/L,则以一氧化氮的浓度变化来说明该反应在这段时
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要做此题必须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
计算
出结果后即完成互动二。
接下来老师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
过渡: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展示:1.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铜与盐酸不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速率要比镁与水的反应速率快得多。
老师点拔、总结: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性质有
关(内因)
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6分钟)那么哪些外界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外因)下面同学们利用桌上面的药品、试剂以及仪器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实验的要求及步骤大家可以参看幻灯片。
安排小组进行试验:1-2做试验2-5、3-4做试验2-6、5-6组做补充试验(两根完全相同的镁条分别放入盛有1mol/L硫酸和2mol/L硫酸的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对比观察实验现象);
在做实验前提出要求:
(1)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因此大家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反应的条件并注意实验中试剂的用量,在操作过程中做好记录。
(2)实验做完后请每组选出代表作出实验结果汇报。
实验结论: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得出:
①必须在其它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②恰当的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同的催化剂其催化效果不同;
③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越大。
最后,老师点拨、总结:除了以上的条件外还有如压强、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反应物的状态等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即完成互动二。
学生讨论:当堂训练
1.请预计大理石(CaCO3 )分别与0.1mol/L和1mol/L的盐酸反应的快慢。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2.块状CaCO3、粉末状CaCO3与0.1 mol/L的盐酸反应谁快谁慢?为什么?
3.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为什么?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是用粗锌好(有Cu等杂质)还是用纯锌好,为什么?
环节三、课堂小结,升华课题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法重点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其表达式和单位,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我们可以控制反应条件以加快或减缓其反应速率,并运用于社会生活生产中。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环节。
1. 讨论、比较、总结出:提高哪些对人类有利反应速率,降低哪些对人类不利反应速率?
2. 课堂练习。
设计目的是升华课题,让学生掌握从点到面的学习方法。
3.提出课外探究:
①. 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到底有什么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做一次课外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题目自拟。
②. 调查5种以上食品的保存方法、保存期限,分析使用该保存方法的原因
四、说课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真正化学以试验为主,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并行。
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合作、交流,体会更深的是分享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更多的是积极引导,肯定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
既鼓励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又让其感受到“从挫折中学会反思,进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维”带来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