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现状分析

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现状分析2010-10-30一、产能严重过剩,布局集中于东南沿海各港口,大型企业规模急剧扩张当前国内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经超过9000万吨,产能的无节制扩张也是大豆进口失控的原因之一。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说,仅仅2009年一年,新增油脂加工产能就已经接近1000万吨。

“港口新建的油脂加工厂越来越多,大豆进口量必然要增加。

”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说,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中资和外资项目仍在投建扩产,行业今年新增的压榨能力预计将超过750万吨。

“现在港口新建的加工厂越来越多。

”刘登高说,不少是大型央企的项目。

中粮集团新建的年处理能力总计超过200万吨的两座大豆压榨工厂今年就将投产,加上2011年将投产的项目,届时中粮的大豆压榨能力将突破1000万吨。

这一状况与政府调控的预期背道而驰。

2008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曾发布了《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文件中设定的目标,政府希望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制在7500万吨/年;到2012年,这一数字控制在6500万吨/年。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扩张,我国华南和华东沿海各省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已达到17万吨。

年可加工大豆5100万吨。

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为10万吨左右,其中有一半的压榨能力位于沿海地区,压榨进口大豆也是这些企业的首选。

以全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为30万吨计算,沿海地区的大豆压榨能力占70%以上,这些地区的油厂每年加工进口大豆数量占其大豆压榨量的比重超过90%。

由于产能过剩、布局集中,2003年至2005年间,我国建成的大型大豆初榨油厂,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因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

二、我国大豆压榨厂继续增加,规模继续扩大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2000年以后,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汇总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不足7万吨左右,年加工大豆能力在2000万吨左右;到2002年日压榨能力超过13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接近4000万吨;2004年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已超过20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6000万吨。

2006年我国建成投产的大型大豆压榨油厂仅有5家,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1.4万吨。

其中,日压榨能力超过1000吨的分别有:广东植之元公司新厂,日压榨大豆能力5000吨;江苏江海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2000吨;江苏南通嘉吉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5000吨;吉林海成后英生物工程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000吨;黑龙江龙江福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000吨。

2007~2009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继续保持增加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之内至少有16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接近4.5万吨左右,平均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近1.5万吨。

其中,日压榨能力超过1000吨的分别有:九三集团防城港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5000吨;广西钦州华港油厂,日压榨大豆能力2000吨;广西钦州汇海粮油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3000吨;福建元成豆业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3000吨;天津邦基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4000吨;辽宁金海源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3000吨;浙江舟山中海公司新厂,日压榨大豆能力3000吨;江苏益海泰兴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6000吨;江苏民康油脂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200吨;山东青岛渤海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6000吨;山东得利斯集团大豆压榨项目,日压榨大豆能力1500吨;辽宁天丰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500吨;黑龙江孙吴联凯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500吨;黑龙江庆安阳达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500吨;黑龙江吉庆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200吨;黑龙江鸿源公司,日压榨大豆能力1000吨。

2010年我国至少将有8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能力超过2.5万吨,年新增大豆压榨能力超过750万吨,这也是最近5年来我国新增大豆压榨能力最多的一年。

监测显示,位于黑龙江宝清县的三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已于今年1月份正式竣工投产,该厂设计日压榨大豆1200吨,年可加工大豆36万吨,这是2010年我国竣工投产的首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

此外,中粮日照黄海公司建设的第二条大豆压榨生产线将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设计日压榨大豆能力4000吨;中储粮油脂公司投资建设的东莞和镇江油厂,中粮集团投资建设的天津和钦州油厂,中纺粮油公司投资建设的日照油厂,黑龙江龙江福公司投资建设的营口油厂按照计划都将于今年建成投产。

西安邦淇二线1000吨亦在今年下半年投产。

国内大型粮油集团之间重组整合,国有粮油集团公司快速扩张,都使得国内大豆有效压榨能力大幅提高。

全国大型油厂分类统计(2010年10月)三、大豆进口量连年大幅增长大豆压榨企业大多处于沿海地区,几乎全部加工进口大豆,这也是2005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5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重要原因。

2009年超过4200万吨,2010年预计超过5200万吨水平!大量进口大豆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导致我国油籽压榨中心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

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

2010年进口大豆海关统计(1--9月)四、最近5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重组力度最大和最引人关注的四大事件一是我国最大的大豆压榨集团——益海粮油公司和我国最大的精炼及小包装油生产销售集团——嘉里粮油的合并。

二是我国最大的两家国有粮油集团公司——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的合并。

三是中纺粮油公司快速扩张,大豆压榨能力跃居全国前三位。

最近几年中纺粮油通过租赁、参股或收购方式拥有了江苏新沂中纺公司、东莞盈丰油粕公司、沈阳金豆公司、福建金石和四川金石公司、湛江华农和湛江富虹公司,并正在日照港建设大豆压榨厂。

四是外资大举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来宝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国粮商对我国18家油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其中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钦州大洋、山东新龙、重庆新涪、南通宝港和锦州华强公司;邦基公司先后收购了日照三维、南京华农和天津正大公司;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收购张家港江海和霸州华农公司;托福公司参股河南阳光和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河南阳光对许昌山花和信阳万福进行了资产重组;益海嘉里公司收购东莞富之源公司;美国太平洋国际资本有限公司收购汕头中星油脂公司。

五、外资进入中国大豆、油脂市场的历史和现状情况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满足国内油脂需要,我国逐渐放开大豆进口市场。

根据WTO准则,2001年以后,我国大豆市场大门被彻底打开,随着大豆进口贸易的正常化,进口大豆数量急剧增长,以嘉吉、邦基、AMD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国际资本大举进入中国植物油压榨市场。

经过短短的十年左右时间,目前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供给量已达2400万吨,其中,进口油脂油料折合食用油量接近1500万吨,嘉吉、邦基、AMD、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国内60多家大型油脂企业中持有股份。

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正在逐步将中国变为全球植物油加工厂,中国油脂压榨业被外资垄断的风险不断加大。

由于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提高,到2004年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已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尤其是2004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国内部分大豆压榨油厂经营困难,许多大型民营和股份制油厂面临破产倒闭或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05年以来,外商开始采用收购或控股等低成本方式大规模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部分长期停工停产或面临破产倒闭的油厂被外资兼并或重组。

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

根据了解,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

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

另外,嘉里、益海在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

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中国棕榈油几乎全部都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达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丰益国际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在中国棕榈油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汇总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嘉吉公司、邦基公司、托福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来宝公司五家跨国粮商对我国的十多家大豆压榨厂进行了资产重组。

来宝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和江苏南通宝港油脂,重组了重庆新涪和山东新龙油脂;邦基公司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山东日照三维油脂、南京华农油脂和天津正大公司,并与中储粮合资在东莞建设大豆压榨厂;嘉吉公司先后收购了东莞华农油脂和阳江丰源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兼并了霸州华农油脂,并对张家港江海粮油工业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与中储粮合资在日照建设大豆压榨厂;托福公司重组了湛江华农公司,并通过郑州阳光公司人股许昌山花公司。

中纺粮油公司与ADM等相关外商成立合资公司,先后租赁或人股菏泽华瑞油脂、东莞盈丰油粕公司和蚌埠花园油脂公司,并在日照港建设大型粮油物流基地和大豆压榨厂。

据悉,中纺粮油仍在与国内两家大型大豆压榨企业集团商谈重组其属下的大豆压榨厂事宜。

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持有股份,占我国植物油压榨总量的66%。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据了解,1998/99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为1094万吨,而2006/07年度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

其间,国内大豆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产需缺口较大。

外资的进入解决了我国植物油供应问题,特别是在棕桐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繁荣发展。

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原料采购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目前外资在国内的大豆压榨产能仍在扩张。

据了解,国内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大豆压榨项目仍有十多家,分别是:辽宁丹东港集团与美农谷物公司、美国帕斯特公司共同投资1.2亿美元规划建设的200万吨谷物油脂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将建设3000吨/日大豆压榨厂;中储粮下属公司与邦吉合资建设的东莞大豆压榨项目;中储粮下属公司与路易达孚合资建设的日照大豆压榨项目;华港集团公司的钦州大豆压榨项目;黑龙江鸿源植物油公司的1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黑龙江阳霖集团的15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佳木斯吉庆豆业的1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山东嘉冠集团的2000吨/日大豆压榨项目;邦吉公司天津大豆压榨扩建项目;上海良友集团的江都大豆压榨项目;益海嘉里集团的佳木斯大豆压榨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