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2021版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所证明。
汉唐盛世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最为开放包容的时期。
坚持开放包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正是促成汉唐盛世的重要因素。
到了晚清,中国国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究其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造成了思想僵化、活力丧失、发展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开放发展中,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靠中国人民的辛勤和汗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0年来,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华章,对外开放。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30%以上,已成为世界最大市场之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A . 推进一泻千里抱残守缺功不可没B . 推动一泻千里固步自封劳苦功高C . 推动一落千丈抱残守缺劳苦功高D . 推进一落千丈固步自封功不可没(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行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B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C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D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中国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白己,也造福了世界。
B . 中国对外开放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 . 不仅中国对外开放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D . 不仅中国对外开放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三下·桂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文化道的大传统与术的小传统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厘清,除了有助于还原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认识到该文化的整体有机外,亦对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的一大误区,就是重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对在术名下的小传统视为不入流的、细枝末节和雕虫小技的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而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之中。
但是,二者的互为因果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却决定了,无论是道的大传统还是术的小传统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故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厚此而薄彼,而是既要重视大传统,又要重视小传统,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就中国文化的“下学上达”“心以身显”和“即用显体”的性质而言,“以小见大”非常重要。
事实胜于雄辩。
当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经历表明,今天外域民族开始接受乃至崇拜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一般是通过诸如中国烹饪、中国武术、禅定、中医这些人们更为喜闻乐见并可切身体会的术的形式得以实现的。
例如,正是通过遍及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使外国人在大快朵颐之中切实地体验到并沉醉于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味道”。
例如,20世纪西方中国文化热的出现,其直接导源于李小龙、李连杰的中国武术功夫在西方观众中的风靡。
也正是在其静若止水动若霹雳的一招一式中,使观众领悟到讲求“一阴一阳”“大道无形”的中国文化大化之道的神奇。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素被西医视为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然而,美国神经医学专家的课题研究却发现,在专家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在延缓该症的发展上可以达到与服用药物同样的疗效。
这一案例使西方医学界不能不领略到“中国功夫”在强身健脑方面令人称奇的奥妙。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如古人所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旅固然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其具体举措却要求我们应从术的文化小传统起步。
正是经由这种切身的践履之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自下而上地跻身于形上之道的至境,也可以使我们由近及远地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之伟途。
(张再林《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互为因果,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B . 当今的中国人重“道”轻“术”,的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误读。
C . 中国烹饪、中国武术、中医、禅定这些传统形式,有助于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D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道的文化大传统的思想指导,也离不开术的文化小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阐明了厘清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关系的作用。
B .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和“术”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C .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一般是先“术”后“道”。
D . 篇末引用名言,总结全文,昭示中国文化发展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文中的“以小见大”这一说法,正是体现出中国文化从“道”中体现“术”的特点。
B . 对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入流的、雕虫小技的东西,不能将其打入中国文化的另册。
C . 练习太极拳可以攻克连西医难以攻克的不治之症,可见中国功夫有令人称奇的奥妙。
D .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厚“道”薄“术”,就可以步入“化成天下”的文化伟途。
3. (9分) (2017高二上·新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下列小题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 .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 . 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 .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 . 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 .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4. (12分) (2017高一上·南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土地的困惑王承晶爹在电话里一遍遍絮叨着农村的好形势,好政策。
好像农村的土地里到处埋着好多的金子。
爹的话像挠痒痒的挠子撩拨着海子的心。
“海子,外面的工不好打,干脆回家种地吧。
”爹的语气坚定中带些催促。
“爹,我不想种地,种地有啥好,起早贪黑的,一年到头没个安宁。
”海子说这话时带着商量的口气,“爹,我在这边也给你找了个活儿,在工地上看门,一个月六百。
”电话线像根抻直的绳子,一头是爹,一头是海子。
渐渐的,海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
爹的劲头很足:“我不去,混小子,你出去打工几年了,家里也没见你挣几分钱回来,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媳妇了……”这句话点了海子的穴,爹用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把儿子从几千里外的地方拽回了家。
海子向老板辞职,说要回家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