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会实务】解读新会计准则中的费用资本化

【税会实务】解读新会计准则中的费用资本化

我们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税会实务】解读新会计准则中的费用资本化
2006年2月,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正式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这些新准则将于2007年 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大中型企业。

新会计准则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此特点体现在多项会计准则中。

为什么要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在各相关准则中如何体现,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

一、费用资本化的会计理论及时代背景费用资本化是按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要求——“权责发生制”,对企业现金支出中符合资产确认和计量要求的部分予以资本化,即计人相关资产的成本中。

费用资本化遵循了新准则客观性、重要性、可比性和相关性原则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是大势所趋,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新会计准则大体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我国过去为了防止加大资产成本、虚增利润,尽可能缩小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而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这项会计变更的意义不仅在于与国际会计准财的趋同,更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类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政策扶持。

新经济时代,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金额巨大,统计显示,2001年,中国用于研发的支出达到600亿美元,美国和日本的研发支出分别为2820亿美元和1040亿美元,排名第四的德国则为540亿美元。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