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
(3)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 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 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 社会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 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 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 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 人们的存在,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着眼 于历史主体性 凸显了社会规律性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通过对大量 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得出结论。 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 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 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
大学期间,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 主要兴趣是哲学和历史。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是 由于两方面现实斗争的推动。 一是《莱菌报》工作期间,尖锐地抨击了普 鲁士的社会政治制度,但又深深感到自己经济方 面知识的不足。 二是不满意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 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肤浅言论,认为他们脱离 实际,陷入空想。 这两方面的现实,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经济 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要对 资产阶级经济制度进行解剖,就必须借助于政治 经济学。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全部理 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 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 史观基础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 的要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的一致性:强调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地位
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 现实历史基础上,不 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 实践,而是从物质实 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 形成。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 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之间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一、写作的历史背景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预示着无产阶 级革命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 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 理的创建。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 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总结,撰写了《政治经济 学批判》第1分册,并写下的序言。 《序言》是他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生产关系:
任何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 过程中,除了形成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外, 必然要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这种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虽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但它也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 质关系。
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 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 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 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经济 基础。在客观经济基础之上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 法律的和政治的、意识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及变革。 上层建筑则为经济基础服务。
(2)社会形态的演进
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 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趋势 的描述。把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划分为:亚 细亚的(原始公社制)、古代的(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四个时代。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进程。社 会革命的任务“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 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 会产生。”而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序言》结构
一、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 和方法(第1、2自然段) 二、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 (第3自然段) 三、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 (第4自然段)
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 (1自然段)
先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的顺 序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 (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无产阶级) 的经济生活条件; 再按照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顺序 研究这三大阶级统一于资产阶级国家,国 家与国家之间必然结成关系,进行对外贸 易,最后形成世界市场。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的艰难过程
马克思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前,进行 了15年的科学研究,研究了大量社会经济文献, 研究过程中,生活十分贫困,经常靠恩格斯接济 和写文章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但他对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始终坚持不懈。 1849年5月,马克思被普鲁士反动政府驱逐 出境,1850年到达英国,重新开始政治经济学 研究工作,把毕生精力(40年)投入政治经济学 研究,写下不朽著作《资本论》。
4、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1)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 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社会,分为三个基本结构, 构成两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
产
力
“两个相适应”: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两个决定作用),因此, 一定的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同样,一定的上层 建筑要和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相 适应。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活是人类历史的最基 本条件,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穿、住的问 题,而后才能从事政治、艺术、科学、宗教等等 其它一些活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 的基础。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 (3自然段) 动因:
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在《莱茵报》 任主编,碰到了“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 (1)“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2)“关于地产分析的辩论”。 (3)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经过:
1842年9—10月,《莱茵报》上曾发表过一 些表达18、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有着“善良”的前进 “愿望”,但只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 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是一种空泛无力、肤浅 的言论。尽管如此,这些思想还是遭到反动报刊 《奥格斯堡总汇报》的攻击。为此,马克思写文 章进行反击。 由于马克思当时尚未深入研究经济学,所以 他不好对此事(法兰西思潮)“妄加评判”。为 了真正弄懂经济利益问题,马克思在《莱茵报》 被查封的情况下,“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开 始了他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生产力—生 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 提,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向自然界谋取物 质生活资料,这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 的矛盾。人类解决这个矛盾就叫生产力。 生产力作为物质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客观的,它构成了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 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 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 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两者关系: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 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绝 对的依赖性。
二、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 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 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1850—1853年,马克思写下了 24个笔记本,即《伦敦笔记》,为今 后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
在《伦敦笔记》基础上,马克思写《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并制定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六大分册的计划。
政治经济 学批判
资本
土地
劳动
国家
对外贸易
世界市场
马克思阐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2自然段)
社会形态演进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后资本主义
两大社会形态
史前时期的社会
真正的人类社会
社会形态比较
史前时期的社会
真正的人类社会
人的依赖
物的依赖
自由个性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
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物的Fra bibliotek赖自由个性
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最后 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集 中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 盾,这一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 根源。生产社会化必然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私 有制,要求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必然导致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成为埋葬资本主义 的掘墓人 。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 史趋势,而且也预示着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 前景。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 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法律 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枯。那时社会革 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 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