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方法一及题画诗鉴赏题

诗歌鉴赏方法一及题画诗鉴赏题

《诗歌鉴赏方法及题画诗鉴赏题》
• • • • • • •
一、教学目的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方法: 分层探究法
• 题材分析法 • •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 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 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 相似的。为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 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 (一)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 [应用体验]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 流 莺 [注 ] • 李商隐 •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 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 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 • 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 (3)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 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
• 《流莺》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托物寓 怀的诗篇,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 负难展、佳期难遇的苦闷之情。首联描写了流莺的漂荡无依;颔联指 出流莺内心的苦闷,未必有良辰佳期;颈联写流莺为了“本意”不管 何时何地都在“巧啭”,艰辛备尝;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 春”正意,明写流莺,实寓自身,读来既像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 处境的关心,又像是诗人从流莺哀啼声中听出的寓意,更像是诗人自 己的心声,语意措辞之精妙,可谓臻于化境。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 倩流美,情思深婉。
• (3)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 一方面写流莺的流转无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写流莺 的苦苦吟唱,佳期难遇(或无人知赏) • (4)清代诗评家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诗歌谈 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运用托物寓意(或象征)的手法,托流莺以自伤身世,用流莺的漂 荡无依比喻自己转徙幕府,漂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 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 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残月照吟鞭”一句景中含情,用“残”字修饰“月”,暗示词人的悲伤孤寂之 情。 • B.“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 • C.“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 好情景的回忆。
•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 答: • 解析:本诗托“流莺”咏怀,要分析“流莺”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 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漂荡复参 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漂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象征着 诗人的美妙歌吟,本意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 合的期望。“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 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 又各自成对,读来别有一种既整饬又流美,既明畅又含蓄的风调。尾联联系到 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这两句是说,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 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 参考答案: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 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 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 ①描写了词人到家以后,孩子们牵着他的衣襟,笑他头发已白的温馨 欢乐的场景。 • ②通过想象(或虚写或侧面描写从对面落笔等)写回家后的温馨欢乐, 具体而真切地表达出词人归家时内心的兴奋与喜悦。
• D.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 E.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 而不伤。 • 解析:选AB A项,“残月照吟鞭”是点明时间,主要表现的是词人急于赶路、急于 归家的心情;B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 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 [应用体验]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 诉衷情 • 吴 激① •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 [注] 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 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③吟鞭:诗人的马鞭。 多以形容行 吟的诗人
• [注] 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 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漂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 意”。 •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 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 以及境况的对比。尾联抒发伤感。 • 解析:选CE C项,“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误, 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 的花枝。E项,还有空间的跨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