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一、新课导入
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得多,同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一些?相反,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
二、新课教学
1.热量公式推导。
(1)学生思考: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2 kg 的水从10 ℃加热到90 ℃,怎样计算
水吸收的热量?
教师点拨:
问题1:1 kg 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 1=4.2×103 J
问题2:2 kg 的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 2=2×4.2×103 J
问题3:2 kg 的水温度升高8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 3=80×2×4.2×103 J
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Q 与c 、m 、△t 三者都成正比例关系。
(Q 是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 是该物质的质量,c 是该物质的比热容,Δt 是物质温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 吸=cm ·△t =cm (t -t 0)
思考:怎样计算放热物体释放的热量呢?
引导学生得出放热公式:Q 放=cm (t 0-t )
2.应用Q =cm △t 进行计算
例题: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到质量为10 kg ,温度为20 ℃的水中,如果传入水的热量
是5.46×106 J ,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按Q 吸=cm (t -t 0)计算得出t =150 ℃,水温上升到150 ℃,考虑到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所以水温实际升高到100 ℃。
三、课堂小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2.Q 吸=cm (t -t 0)和Q 放=cm (t 0-t )。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7页课内精练
第3节 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
单位:J/(kg·℃)
热量⎩⎪⎨⎪⎧公式Q =cm △t ⎩⎪⎨⎪⎧Q 吸=cm (t -t 0)Q 放=cm (t -t 0)单位:J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对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后,效果很好。
热量公式的引入采用四个问题降低了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水的比热容较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于解释实际问题,真正地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教师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