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
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
金沙江全长2,316公里,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由于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水流湍急,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突然转向东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峡。
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
水量丰沛稳定,年际变化小。
水能条件优越,国家在凉山段规划了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等三座特大型、大型水电站。
金沙江流经云贵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突然转向东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峡,虎跳峡两岸山岭与江面高差达2500-3500米,是世界最深峡谷之一。
•大事记街景地图词条图册知乎精选中文名称金沙江外文名称Chin-sha River主要景点虎跳峡、老君山、香格里拉全长2316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特色物种滇金丝猴、羚羊、雪豹等源头海拔6621米水利建设溪洛渡水电站发源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所在洲亚洲主要支流雅砻江、松麦河、水洛河、普渡河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属性长江的上游平均流量4570立方米/秒目录•1大事记•2基本内容•3概述•4历史沿革•5自然气候•6自然资源•7流域简介•8主要支流•水量•9地理环境•中段•10水利工程•岗拖大桥•11历史文化•红军巧渡金沙江1大事记1935年红军巧渡金沙江1935年4月28日,军委纵队从曲靖西屯、面店一带出发,经马龙的鸡头村、王家庄一线。
红一军团、三军团均进驻寻甸境内。
由于红军各路大军连日向滇中疾进,迫使滇军主力不敢离开昆明,而后面的追军又无法及时赶到。
这一情况表明,敌人已经无力阻止海军北渡金沙江,加之金沙江两岸空虚,军委抓住这样的时机,果断地决定各路红军立即向金沙江推进,准备抢渡金沙江。
2基本内容目录:1.概述2.历史沿革3.自然气候4.自然资源5.流域简介(1)凉山州金沙江(2)尘河(3)鱼参鱼河(4)黑水河(5)西溪河(6)溜筒河(7)水洛河6.主要支流(1)雅砻江(2)松麦河(3)水落河(4)普渡河(5)牛栏江(6)横江7.地理环境(1)上段(2)中段(3)下段8.水利工程(1)岗拖大桥9.历史文化(1)红军巧渡金沙江3概述编辑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
它在西藏的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
金沙江落差3300公尺,水力资源一亿多瓩,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
流域内矿物资源丰富,但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
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
4历史沿革编辑金沙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中将其称为黑水,随后的《山海经》中称之为绳水。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汉书·地理志》中将今雅砻江以上部分称为淹水,而以若水(雅砻江)为干流。
三国时期,称为泸水,诸葛武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首次对金沙江水系做了详细描述,但未能言明金沙江与长江干流的关系。
除此以外,金沙江还有丽水、马湖江、神川等名称。
沿河盛产沙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
”宋代因为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改称金沙江。
诗人陈志岁《金沙江口号》诗曰:“江人竞说淘工苦,万粒黄沙一粒金。
不识官家金铸槛,几多黔首失光阴。
”(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从而确认了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源而纠正了自《禹贡》以来“岷山导江”延续两千年的谬误。
5自然气候编辑金沙江流域包括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脉区,向南至滇北高原、向东至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广阔地区,南北跨纬度9度以上。
地形极为复杂,众多高山深谷相间并列,峰谷高差可达1000—3000米。
因此,流域内气候不仅时空变化大,而且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金沙江流域大气环流形势,冬半年(横断山脉区北段为10月—次年5月,其余地区为11月—次年4月)主要受西风带气流影响,被青藏高原分成南北两支的西风急流,其南支经过云贵高原,带来大陆性的晴朗干燥天气;而流域东北部受昆明静止锋和西南气流影响,阴湿多雨。
夏半年(6—9月或5—10月)西风带北撤,则受海洋性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带来丰沛的降水,并由流域东南向流域西北逐趋减少。
6自然资源编辑金沙江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有着令世人为之眩目的自然资源,其丰富的水能资源更是名闻天下、富甲天下。
进入20世纪末,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金沙江由幕后推向前台。
金沙江流域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尤其在云南的北部、四川的西部,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所以被人们称为森林的王国。
“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由于“三江并流”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
这一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
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楞、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
每年春暖花开时,这里绿毯般的草甸上、幽静的林中、湛蓝的湖边,到处是花的海洋,可以观赏到2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报春及绿绒马先蒿、杓兰、百合等野生花卉。
因此,植物学界将“三江并流”地区称为“天然高山花园”。
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这一区域孕育了数千年来的“江边文化”。
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镇、澜沧江上游的叶枝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代表作,已成为“三江并流”区域和“茶马古道”上的亮点。
在金沙江流域的地下,还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矿藏。
尤其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渡口一带,不但拥有十分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而且还有许多煤炭、石灰石、白云石和黏土,这就使渡口成了冶炼高级合金钢的得天独厚的地方。
经过十七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十大钢厂之一的攀枝花钢铁公司,就在这个原先是荒草萋萋的渡口,红火热闹地发展起来了。
从德格县城沿川藏国道317线蜿蜒西行约25公里,就到了以金沙江为川藏省区分水岭的岗拖。
来时本在山峦危耸的峡谷地带穿行,将至处,前方豁然开朗,别有一番美景如画。
四周群山环抱,湍急的金沙江水在此与色曲河交汇,形成一个若大的积水潭,江水回旋翻涌片刻便涌向不远处的岗拖金沙江大桥。
岗拖金沙江大桥系于1956年在前苏联道桥专家协助下建成。
桥面宽4.8米,净跨100米,高28米,荷载15吨,两旁设人行道,是川藏公路的咽喉要道。
大桥的建成,使天堑变通途,不但结束了千百年来“牛皮船傍水回环,欲渡时望江兴叹”的历史,而且四十多年来为巩固西南边防,促进边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这里山势巍峨险峻,高耸入云,江水急湍浪涌,历来为军事要冲之地。
远望去,桥体如蛟龙横空,直越峰峦,桥两岸,群山对峙,傧相有致,却又景色迥异,相映成趣。
一边层峦叠嶂,此起彼伏,疏缦得如溪边浣沙的少妇,另一边则巨石林立,比肩接踵,簇拥时若临阵邀战的骁将。
两岸低洼处,山坡间攒三聚五织缀着几枚白墙红梁的农舍,不经意地掩映于树荫下、绿帐中,偶然间,有一两柱青烟至村宅袅袅浮起,更增添了几分鲜靓和生机。
唯有那蜿蜒崎岖的金飘带从大桥下游去,一眨眼就没入远方烟岚迷蒙的大山中了……临于桥边,步上桥头,迎面扑来的是傲然苍穹的铮铮之气和狷介不桀的铿锵之音。
桥体的柔木梁吊结构,由数根粗壮的钢索牵引而悬于金沙江上,木质悬梁和钢棱环环相扣,共同承载着桥体的重量。
桥头侧的石砌桥墩浑实坚固,几何分割的主体构架在群山映衬下更显力与美的凝固和延伸。
立于江畔,滔滔江水如万马奔腾,穿桥而下。
溅起的万千水珠成丝、成网,齐向陡峭的岸壁扑来。
雾霭至江面升起,纤薄处象柔漫的绸纱,厚重处如凝冻的牛乳,云蒸霞蔚,直抵云霄。
阵阵轰鸣自谷底翻滚而来,在大桥和山峰间回环往复,震摄心魄。
置身于这恢宏激迈的山水图景中,望着那万头齐攒的浩淼江水,抚摸着冷峻厚重的桥身,不由得思绪万千,感慨倍至。
是厚重的历史凝固了大桥的伟岸雄奇,大桥也赋予了历史更为深邃之发古忧思。
岗拖金沙江大桥与金沙江和国道317线在群众之间就象是一幅风格独特的三维立体画。
夏秋季节,苍翠的山峦、金色的江水、褐黄的国道线交织于此,青灰色的桥体愈见其雄壮;冬春时,金沙江蜕去了波澜壮阔的气势,变得宁静安详;江水呈翡翠色,绿中见青,似乎渗和了乳汁,玲珑剔透,大有“江南绿水”的韵致,峰峦则转为墨绿,衬托得大桥多了几丝灵秀,少了一份霸气。
大桥像一道亘古不陷的彩虹,与其上游约200米处的石拱桥交相辉映,成为岗拖处地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7流域简介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
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
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公里,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957.3立方米/秒,年径流量301.9亿立方米(巴塘站)。
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三段。
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峡宽相间河谷段,自邓柯乡盖哈河口至德格白曲河口长207公里,江面海拔3340——2980米,落差360米,平均坡降为1.74‰。
本段河谷对割深度为1000——1500米,河谷谷坡一般在30°左右。
河谷形态受地质构造与谷坡岩性影响,呈峡谷与窄谷(宽谷)相间分布。
峡谷段河床单一,阶地不发育。
河宽一般90米左右,河流切入基岩。
窄谷段谷底一般宽度在500米左右,支沟口有洪积或泥石流台地发育。
其中最大的谷地在本段河谷的北端邓柯宽谷,该段河长40公里左右,江面海拔3300米左右,河谷开阔而平直,呈北西西走向,是受构造控制的河谷。
谷底宽达2——3公里,此段江面多分汊,河漫滩、江心洲发育,两侧支沟洪积扇发育,促使河道迂迥曲折,河流阶地呈不对称分布,该段谷地是昌都地区各大河流地中最宽大的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