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各地经典民俗整理课件
南溪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
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在长时
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
歌品种,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也有别于广泛
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
•
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
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
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
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
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
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啰儿调音韵
•Hale Waihona Puke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吹 打 ·接 龙 吹 打 为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接龙吹打乐系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 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 挥发展。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 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 有乐曲983首。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 【将军令】、【水龙吟】、【南锣】、【六幺令】、【风入松】 等。重庆市巴南区现有乐班二百六十余个、乐手近两千人,保存 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乐班不仅经 常参加本地民众婚丧寿庆仪式的演出,而且曾多次组团(队)参 加市、区(县)的比赛演出,被区、市、中央及台湾电视台摄制 成专题片向全国和海外播放。同时,还出版了约八十万字的《接 龙吹打乐》、二十余万字的《乡乐新韵——接龙吹打乐论文选》。 1991年,重庆市文化局将接龙镇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之乡”, 1999年,又将接龙吹打乐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走马镇民间故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走马镇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镇子,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 (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 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 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 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民俗之一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
•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 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重 庆市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 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 "(竹帘、年画、灯戏)之 一,是梁平县境内人民群 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 种绘画艺术,至今约有三 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 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 术价值。
•
由于“走马”人群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阅历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
创作和讲述的故事显示出某些特点。走马民间故事内容庞杂、类型多
样,除了民间传说故事的一般类型,如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
传说、民俗传说和生活故事等外,还蕴藏着其他独特的文化信息,诸
如巴人图腾龙蛇的传说等。作为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遗存,这类故事的
数量相当大。
•
“龙骨坡抬工号子”根据音乐速度分为快腿号子和慢
腿号子。路面平坦时抬工们采用快腿号子,其歌词内容丰
富,风趣幽默,曲调欢快高亢,如《啄啄号子》、《倒采
茶》等。
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 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
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啰儿调中大量地运用“啰儿”、“啰儿啰”、“啰”
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
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风
格和韵味。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民歌
的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有《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
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在该镇采录
到的民间故事目录达10915个,记录完成数达9714则,另外还采集
到民间歌谣三千余首、谚语四千余条,歇后语和俗语等四千余条。
梁平抬儿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梁平抬儿调又称抬工号子,因抬工 俗称抬脚儿,故又名抬脚儿调儿是 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域内的一种传 统民间音乐形式,由当地的抬工号 子发展演变而来,距今至少有数百 年的历史。
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
等十余种。其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
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
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声。
•
南溪号子的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出
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遗存,具有较
•
梁平抬儿调,是梁平人民在生
产劳动、生活礼俗活动中产生的。
在1980年以前十分常见,修水利、
桥梁等工程,搬运大型构件都是用
抬工,有抬工就有抬儿调。成千上
万的抬工组合,号子声此起彼伏,
场面极为壮观,声势极为浩大。
龙骨坡抬工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抬工号子”发源于龙骨坡,庙宇镇地处渝鄂边界,四周险 峻的山峰连绵不绝,距今204万年的“巫山人”———著 名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在其境内,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龙骨坡抬工号子”这种民间音乐形式在巫山人世世代代 辛勤劳动的汗水里孕育产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 骨坡的先民们为了生存要建屋造房、架桥铺路,特别是在 搬运大型的石料等材料时,必须要出动众多男性青、壮年, 以集体力量担负,这就形成了抬工群体。在繁重的体力劳 动中,抬工们通过吼唱号子,加强劳动纪律,抒发内心感 情,缓解疲劳,使集体步力合一,轻松协调,慢慢就形成 了别具特色的“抬工号子”。
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于当代
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石柱土家啰儿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交汇地带,在这里孕育、
传唱的土家啰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
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