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护理第六章血液系统护理

内科护理第六章血液系统护理


2.营养失调 低于机 体需要量 与各种原 因导致的造血物质摄 入不足、消耗增加或 丢失过多有关
造血物质的缺乏得到 纠正。
1.饮食护理 给于高蛋白、 造血物质的缺乏是否 高热量、丰富维生素及易 得到纠正。 消化食物。 2.输血或成分输血的护理 遵医嘱输全血或浓缩红细 胞,以缓解机体缺氧和减 轻贫血症状。
第二节
贫血
▲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RC)和(或)红细 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 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营养失调有无改善。
3.口腔黏膜受损 与贫血导 黏膜损害得到修复 致营养素缺乏有关
黏膜损害有无得到修复
4.知识缺乏:缺乏缺铁性贫血 能描述引起缺铁的原因 是否能描述引起缺铁的原因
有关防治的知识。
和预防措施。
和预防措施。
5.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 并发症得到有效防治
并发症是否得到有效防治。
护理措施
血时间测 定、
2.血管壁异常:过敏性 2.出血程度:内脏出血量低于500ml,为轻 病人可出现焦
紫癜等
度出血,500—1000毫升为中度出血,出血 虑及恐惧等不
量超过1000毫升为重度出血。
良反应;
血小板计 数及束臂 试验等。
3.凝血功能障碍:血友 3.伴随症状:
病、严重肝病等等
1)血小板明显减少:伴口腔黏膜血疱
护理评估—心理-社会状况
• 由于缺铁缺氧引起不适合活动无耐力,致使病人自觉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下 降而忧虑不安,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表现。
护理评估——辅助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 大,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特别是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 细胞体积偏小。骨髓铁染色阴性。 3.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 是反映贮存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
3.降温 :高热病人予以物理降温,有出血倾向 者禁用乙醇擦浴,药物降温时慎用解热镇痛药。
4.口腔护理:餐前、餐后,睡前及晨起时用漱 口液漱口。
5.皮肤护理:选择纯棉衣物,勤洗澡勤换内衣。
6.肛周皮肤及会阴部护理:睡前便后1:5000高 锰酸钾坐浴,女病人要清洗会阴。
7.预防感染:保持室温20-24℃,湿度55-60%, 开窗通风,定期消毒。
3.潜在并发症:颅 内出血
病人恐惧程 度减轻或消 失,情绪稳 定:
并发症得到 有效防治。
加强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及时了解其 病人恐惧程度是否减 需求与忧虑,给与必要的解释和疏导。 轻或消失,情绪是否
稳定: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颅内出血的 征兆时,如头痛、视物模糊等,及时 报告医生,做好抢救配合。
并发症是否得到有效 防治。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二) 出血或出血倾向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 辅助检查 况
了解出血原因 1 .血小板数量和(或) 质量异常:白血病/血 小板无力症/再障贫血 等
1.出血部位:不同原因出血的部位不同。
1.反复出血, 出血时间 尤其是大出血, 测定、凝
护理措施
4.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的有关知识,及时缺铁性贫血是可以治愈的,以解除病 人的心理压力。 5.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饮食指导 均衡饮食,荤素结合,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相关营养素。 ▲病情监测指导 监测内容包括原发病症状、贫血的一般症状和特殊症状。
2.慢性出血的 病人,因不易
4.某些传染病:流脑、 登革热等。
5.非血液系统疾病:重 症肝病、尿毒症等。 6.其他:蛇毒咬伤、抗 凝药
2)消化道出血:伴呕血和黑粪。 3)颅内出血:出现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 等
4)恶性肿瘤:伴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根治,易产生 抑郁、悲观等
不良心理反应。
5)失血性休克:伴头晕、乏力、心动过速、 血压下降、大汗淋漓等。
种溶血性贫血
痛、失眠、记忆力减退

骨髓检查:判断贫血病 因的必查项目
3.急、慢性失血:消化 性溃疡、痣出血等
3.呼吸系统 :呼吸加快 及呼吸困难,见于中度 贫血以上。
4.循环系统:心悸、气 短,活动后加重。
5.消化系统:消化系统 功能降低-食欲减退等
6.泌尿生殖系统:少尿、 无尿,急性肾损伤等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贫血
护理诊断/问题
1.活动无耐力 与贫 血导致机体组织缺氧 有光。
护理目标
病人的缺氧症状减轻 或消失,日常活动耐 力恢复正常。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1.休息与活动 根据贫血 的程度、发生的速度及原 发病情况,与病人共同制 定休息与活动计划。 2.给氧 严重贫血病人应 给于氧气吸入,以改善组 织缺氧。
病人的缺氧症状是否 减轻或消失,日常活 动耐力是否恢复正常。
避免增加出血的危险或加重出血。 病人各部位出血是否
2. .饮食护理 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 能及时被发现,并得
易消化的软食,尽是过硬、粗糙及辛 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
辣等刺激性食物。
出血逐渐得到控制。
3.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重点在于
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
高热病人禁用乙醇或温水拭浴降温。
2.恐惧 与反复出 血尤其是大出血有 关
护理评估——健康史
1.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痔出 血,月经过多等。 2.铁需要量增加,但摄入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铁的吸收不良: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萎缩性胃炎。
护理评估——身体状况
1.引起缺铁原发病的表现: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2.贫血共有的表现:疲乏、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眼花等。 3.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 ▲组织缺铁表现:如舌炎、毛发干枯、指甲条纹隆起, 严重呈 “匙状甲”。 ▲精神行为表现:如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等。
护理措施
3.用药护理 (2)注射铁剂护理 : ▲防止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表现为面色潮红、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荨麻疹等。首次注射不超 过50mg,若无异常,次日注射100mg。 ▲防止硬结形成:注射处肌肉丰厚,用8~9号针头深部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注射速度要 慢。必要时局部干热敷。 ▲避免皮肤染色:不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抽取药液后更换针头,采用“Z”形注射法。
贫血程度划分标准
贫血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血红蛋白浓度 > 90 g/L
60~90 g/L 30~59 g/L
< 30 g/L
临床表现
症状轻微
活动后气促、 心悸
休息时仍气促、心悸
常并发贫血性 心脏病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 贫血 【护理评估】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二)出血或出血倾向
护理诊断/问题
护理目标
1.有受伤的危险: 出血 与止血、凝血机制 障碍导致皮肤黏膜 出血有关。
病人不发生 出血或出血 能及时被发 现,并得到 及时而有效 的处理。
护理措施
护理评价
1.休息与活动 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1.加强病情监测:判断病人贫血程度 及治疗效果。 2.饮食护理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给予丰富含铁食物:如瘦肉、血、肝、蛋黄、豆、海带、香菇、木耳。告知病人含铁量最低的 食物是乳类食品等。 ▲合理饮食搭配:饮食要注意荤(含铁)素(含维生素C)搭配。 ▲口腔炎或舌炎护理:给予口腔护理。
护理措施
3.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 ▲指导病人餐中或餐后服用铁剂,与维生素C同服,避免与茶、咖啡、蛋类、牛奶、H2受体 阻滞剂等同服。用吸管服液体铁。 ▲准确用药: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铁剂,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口服用药4-6个月。
内科护理第六章血液系统 护理
贫血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学习内容】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第二节 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 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第五节 血液系统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学习目标】 1.具有关心、理解病人疾苦,主动为病人缓解不适的职业意识和态度。 2.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尊重和关爱病人,给以病人人文关怀。 3.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身心状况、护理评估要点和主要护理措施。 4.掌握骨髓穿刺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5.学会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评估方法,能正确实施护理措施。 6.学会正确实施化疗指导,能正确进行病情监测和健康指导。 7.学会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8.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辅助检查、治疗要点及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9.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病因、发病机制、护理目标和护理评价。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三) 发热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辅助检查
病史:有无白血病/淋 巴瘤/再生障碍贫血等
1.感染的部位及症状:发热 是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感染 部位以口腔、牙龈、咽峡最 常见。
反复发热及治疗效果不 佳,常使病人产生忧郁 和焦虑心理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贫 血 系 统 疾 病 病 人护 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