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四上《一只窝囊的老虎》一等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上《一只窝囊的老虎》一等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本文是童年主题单元的第二课,作者叶至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的难忘经历。

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期盼参加演出、扮演老虎未成功和寻找失败根源的经过娓娓道来,内容浅显,但耐人寻味。

文中的矛盾在于老师与扮演哥哥的小朋友在表演上的不同意见,小朋友认为扮演老虎要会“豁虎跳”,老师却认为不一定,结果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演出的这场戏最终砸锅了。

文末作者没有直接道出演出失败的原因,而是以“我至今还不明白”结尾,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和四年级的教学重点,本次教学以交给学生阅读方法为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通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囊、羡、殷”等13个生字(包括3个多音字),会写“念、级、段”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3.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找出刻画“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明白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我”表演失败的原因。

2.体会演出过程中“我”为何“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类似的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窝囊、通情达理”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积累有关老虎的文本知识。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中主要事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老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老虎的主观认知。

导语:大家认识图片上的这种动物吗?(学生回答)没错,这个动物就是森林之王——老虎。

提到老虎,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那么,谁能告诉我关于老虎的信息呢?只要与虎有关,都可以讲一讲。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虎的别称、虎的习性、虎的成语或俗语、虎的名画、虎的故事等)很好,大家说的有些内容老师都是第一次听说呢。

从刚刚的发言中,你们体会到老虎给人的最强烈的感受了吗?(引导学生回答凶猛、威武等内容)虎的别称:大猫、大虫、山大王、山兽之君、寅将军、斑子、山君、、伯都、封使君等。

虎的成语:卧虎藏龙、三人成虎、龙争虎斗、狐假虎威、龙虎风云、龙潭虎穴、为虎作伥、虎视眈眈、九关虎豹、龙腾虎跃、暴虎冯河、降龙伏虎、虎头蛇尾、如虎添翼、与虎谋皮、虎踞龙盘、骑虎难下、狼吞虎咽、虎背熊腰、调虎离山、虎落平阳、初生牛犊不怕虎。

虎的俗语、歇后语:老虎门下官难做。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老虎栽跟头——腰板挺硬虎嘴上拔毛——好大的胆子虎的故事:《武松打虎》《老虎拜师》《狐假虎威》。

2.出示课题,解释词语,引导质疑。

过渡:老虎给人的印象一向是凶猛威武的,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标题却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窝囊”这个词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在字典里,它有无能、怯懦的意思,也有因受委屈而烦闷的意思。

这个词,怎么会和大老虎联系在一起呢?“窝囊”的老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叶至善江苏苏州人。

曾任开明书店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副主席,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二届副理事长。

著有《失踪的哥哥》《花萼与三叶》《未必佳集》《梦魇》等。

曾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大型丛书《少年百科丛书》《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儿童自然科学丛书》等。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预设: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有疑问的句子旁打问号。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书班一情节兄妹排连衣变跑得窟窿哄大笑会认的字:窝面色慕切虎跳嘴糨糊堂大笑笨识字方法:“囊”是鼻音,可通过词语“窝囊”识记;“露、角、哄”是多音字,可以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逃、挖、砸”等字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理解字义;“裤、锅”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进行理解,还可以做同类项生字汇总,如关于服装的生字、关于厨房用具的生字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形近字示例:逃(逃跑)——桃(桃树)跳(跳舞)——挑(挑选)练(练习)——炼(锻炼)拣(挑拣)——冻(冰冻)◆顺口溜示例:挑、跳、逃、桃:“兆”字加“提手”,挑三拣四挑不够;“兆”和“足字旁”,跳来跳去真快活;“走之”伴“兆”字,赶快逃走藏起来;“木”和“兆”字做朋友,鲜桃结在树枝头。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殳:段(段落)殷(殷切)殴(殴打)毁(毁灭)衣:裤(长裤)袖(衣袖)裙(裙子)袜(鞋袜)(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班主任在分派角色的时候,我(殷切)期待的目光可能引起了她的注意。

预设: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此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然后采用词语替换的方式,用意思相近的词语如热切、急切等进行替换,从而明白“殷切”的意思是“深厚而急切”。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提示学生本词的适用场景有哪些,然后根据场景进行造句训练。

(2)随他说去吧,我这个配角虽然配不上他,可是老师没把我撤换,他也只好(将就)。

预设:可抓住句中的关联词语“虽然……可是……”理解句子表达的含义,然后紧扣“只好”二字,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将就”蕴含的情感态度——不怎么满意但只能勉强接受。

(3)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砸锅)了。

预设:可先由学生猜测词语含义,然后讲述“砸锅”一词的文化背景。

清末民初,“锅”成为“戏”的代名词。

旧时,人们常用“砸饭碗”比喻失业,因此把戏演得不好、演不下去称为“砸锅”。

再后来,“砸锅”的形容范围扩大,把事情办坏了、办不下去了都可以称为“砸锅”。

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的词语难度不算很大,大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同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难词。

这样,大家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3.指导词语归类。

◆ABAC式:又唱又跳满头满脸踱来踱去◆拟声词:啊呜啊呜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A.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我”、老师、演哥哥的小朋友,“我”是核心人物)预设:引导学生寻找文中出现的人物,根据情节判断核心人物。

B.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是什么?(“我”扮演一只大老虎,结果演砸了)预设:引导学生找到对应内容,再总结概括。

C.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有一回班上准备文艺表演,老师选中“我”扮演(一只老虎)。

在排练时,因为“我”不会(豁虎跳),演哥哥的小朋友(很不满意)。

正式上台表演时,“我”的表演显得很(笨拙),观众们看得(哄堂大笑),这场戏最终(砸锅)了。

“我”至今还不明白(为什么“我”的表演会让大家发笑)。

(2)合作与交流。

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预设: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文中关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交代得非常清晰,教师应引导学生按此顺序划分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4)◆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我”特别想在舞台上演出,但从来没有实现过。

第二部分(第4~16自然段):写“我”被老师选中扮演大老虎,与其他人进行排练。

第三部分(第17~20自然段):写正式演出时,“我”把大老虎演砸了。

第四部分(第21~22自然段):写“我”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一直没找到。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一次失败的表演,一段难忘的回忆,一个至今不解的疑惑。

文中作者的经历有没有让你产生共鸣?他表演的大老虎到底“窝囊”在哪里?课文结尾的两个问句,你能给出回答吗?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小结: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的重点放在生字的拼写和词语的理解上,同时还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

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很满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积累了很多关于虎的资料,说得头头是道,可见他课下的阅读范围很广,知识积累得很丰富;在识记生字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音读得准,字写得正,大家不妨向他学学艺;同学在这次的朗读中最为出彩,她不仅读得准确流畅,还注意到用停顿来抒情,用语气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变化。

希望表现好的同学们能够保持,其余同学要积极争取表现的机会,给老师一个惊喜!大家要时刻谨记,学习是需要相互交流的,有交流才能有进步。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

(2)积累课堂上关于虎的资料。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把握课文内容,做好批注。

2.结合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感悟“我”的情感变化。

3.读写结合,能够用几句话写一写和文中作者类似的经历。

1.抓住相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2.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自己因紧张而记忆空白的经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