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和失传的绝技
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验方、手法等,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医绝招和秘方,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危险——失传的绝技
中医之所以是“国宝”,除了有人才和学术,还有一些“绝招”,这些“绝招”可以说是每一位医生的看家本领,但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秘方、手法等,它们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甚至是无数人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当年,笔者所在实习医院的外科治疗烧伤是一大特色,主要治疗方法就是用“虎杖液”外喷伤口。
“虎杖液”是医院根据一位老中医的验方配制的院内制剂,是以虎杖、侧柏叶等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酊剂,广泛用于Ⅰ度、Ⅱ度烧伤的患者。
当时,门诊和病房每天都要接收许多烧伤患者,笔者的任务之一是给患者喷药,一天喷两次,直到伤口结痂、脱落,既不需要包扎,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实习期间,笔者有一次意外被开水烫伤,衣服一脱,整层皮掉下来,非常可怕。
当时没有采取其他的措施,只用医院的“虎杖液”外喷,结果一周内痊愈了且没留下任何疤痕。
十几年后,笔者的一位同事被开水烫伤,经过清创、包扎处理后,又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总算把烫伤治好了,可因为疤痕收缩还做了疤痕切除和植皮手术,半年时间过去了,她的皮肤还没有完全康复,留下了永久性的疤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类似于“虎杖液”之类的东西不够“先进”,而且收费太低。
笔者记得当时自己喷了一星期只花了几元钱,而这位同事虽然伤情较轻却为此花费了1万多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万一伤口感染了谁来负这个责任?于是,就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使用“虎杖液”,没有了需求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再生产“虎杖液”了。
失去的是“宝贝”,受苦的是百姓。
笔者的一个亲戚,是外科学教授。
许多年前,他妈妈的一个脚趾头烂了,经诊断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叫“脱疽”),治疗的方案是要把坏死的脚趾头截掉。
他和他的主任亲自为他妈妈动手术,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当天,他妈妈因为下地不方便,只好用痰盂在床上小便,一不小心碰倒了痰盂,尿液洒在了伤口上,于是伤口感染、溃烂,一直烂到了脚底、脚背。
他是个孝子,每天亲自给母亲换药,却没有任何好转,只能眼看着溃烂的面积越来越大。
他感叹地说:“若继续使用外科的方法,估计只能把整只脚截掉了。
”他的弟弟看他已经束手无策了,就自作主张跑到当地“土医生”那里,花5毛钱买了一瓶“白药水”。
“土医生”让他拿一根鸭毛洗干净晾干,然后蘸着“白药水”涂抹患处。
一天一天过去了,他母亲的脚也就这么好了。
后来笔者到当地打听“白药水”的下落,却一直没有找到。
而今,眼看着掌握这些“绝招”、“秘方”的老人不断逝世,许多民间的验方由于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逐渐消失,笔者终于明白,许多类似“白药水”的东西肯定失传了。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对于这些中医绝招和秘方,我们都知道应当继承和保护,却不知道如何保护,更谈不上继承了。
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单靠政策是不
够的,还应当知道中医的特点,遵循中医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给它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
就好比种树,如果不考虑树的特性,不考虑树生长的环境,用种松树的方法种榕树,或者一看到榕树长出根须就觉得是怪物,非要把它剪除。
如果这样,不管你种得再多,投入再大,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医“绝活”羊城竞技
武术融入医学治疗骨伤疾病、在舌底扎针治疗中风、神奇的针刺技术治疗抑郁……9月11日,记者体验了一场以寻找中医药特色技术为宗旨的“杏林寻宝”之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齐齐献宝,10个中医药特色技术同台亮相,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医“绝活”重现,民族医学也以其显著的疗效颇受关注,现场俨然成为了一个杏林“聚宝盆”。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原副省长、省人大原副主任李兰芳出席了当天的演示会。
王国强在会上表示,民间的医学中有很多“宝贝”,我们要把这些“宝贝”找寻出来,进一步地进行挖掘和整理,造福人民健康。
据悉,这场别具特色的“杏林寻宝——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举办,以“传岐黄之道,扬中医之术;融百家所长,汇各派精髓”为主旨,充分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演示会由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主持人洪涛主持,将10个中医特色技术分成“理伤手法”、“针法”、“特殊疗法”、“民族医学”等四个组进行展示,现场还设置了“嘉宾演示、患者体验”、“专家点评”等环节,病人现场体验中医绝技并现身说法,有许多绝技的疗效立竿见影。
古老而神奇、创新而不泥古的中医特色技术让在场的所有观众啧啧称奇。
功夫融入医学奇穴“点到病除”
当天,几位专家同台使出了治疗颈椎病的不同招术,令记者大开眼界:全国中医骨伤名师韦以宗教授打破了传统西医中治疗颈椎病的思路,提出了中医整脊疗法,将患者以悬吊的方法进行整脊;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王诗忠教授“另辟蹊径”,治疗颈椎病却从按揉脚部开始;师承峨嵋派武学的郭程湘教授更具有传奇色彩,他以武入医,擅长点穴、按摩、推拿等理伤手法,创立了独特的“畅气通络”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神奇的针刺技术,对于目前社会多发的抑郁症,省中医院针灸科的符文彬教授自有奇招,他通过对患者的百会、印堂穴、四关(太冲、合谷)等四个穴位进行针刺,穴位少而精,且操作简单,具有疏肝调神理气的作用,能很好地治疗抑郁症、精神压抑等相关的现代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患者
周阿姨告诉大家,她8年前患了抑郁症,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但是经过符主任两个月的针灸治疗,之前忧郁的心情也变得开朗了起来。
此外,观众们还见识了号称拥有740个穴位,但真正公开外传只有差不多200个左右的董氏奇穴,这些奇穴分布在身体上各个部位,该针法对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今年50岁的卢女士是个饱受神经性头痛折磨的患者,头痛病史长达30多年,经过左常波教授董氏奇穴针灸疗法治疗后,奇迹出现了,卢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她感觉有一股热气从脚部往上涌,并且头痛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更令人称奇的还有在人体舌头下面来取穴治疗中风的舌针疗法,就是根据经络学说,在舌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针刺手法,以达到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改善中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失传”针法重现民族医学显疗效
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九种针,这九种针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针各有各的用法。
而被很多医家认为已经“失传”的九种针,在当天的展示会中却神奇“再现”。
田纪钧教授展示的“刃针”就由九针中的“铍针”发展而来,刃针的针头扁扁的,与众不同,其适应症主要是软组织损伤及相关疾病。
另一个同样被认为失传的刺血疗法也揭开了神秘面纱,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陈秀华主任通过针刺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血液的方法,以达到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功用。
58岁的何女士说,她有长达10多年的骨关节疼痛病史,就在上个星期刚进行了一次刺血疗法的治疗,疗效立竿见影,原先疼痛难忍的骨关节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中医药的伟大宝库中还包括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
活动现场,来自广西壮乡的滕红丽教授穿着一身壮族服装亮相,她带来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族民间流传久远,对风毒病(荨麻疹)治疗有良好效果的一种传统治疗技法。
50多岁的张先生现身说法,他之前患了湿疹,脸上布满了红斑和丘疹,经过该疗法的治疗后,脸上的斑点居然慢慢消退了。
挖掘民间“宝贝” 打造杏林“聚宝盆”
不少中医绝活瑰宝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挖掘。
据悉,这次“杏林寻宝”的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在去年举办的首届“寻宝”活动中,省中医院面向全国公布了“献宝”电话和邮箱,以鼓励安全可靠、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毛遂自荐,并由“献宝”的技术组织专家论证,在临床中进行观察、验证,并将其推广普及。
历时一年的“寻宝”历程中,省中医院的专家陆续接到来自各地的咨询电话和邮件,至今共收到了100多份中医特色疗法的资料,省中医院的“鉴宝”专家一一对其进行走访,经过仔细的甄选,确定了本次“寻宝”活动上展示的10个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