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 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 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 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 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 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 包背装
• 包背装盛行于元明时期,它的折叶方式与蝴蝶 装正好相反:将书叶版心向外对折,纸叶背面 相对,版心向外。各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向内, 装订时在此部位穿孔,用绵性的纸捻订住。最 后,用整张纸将书从封面到封底整个包裹粘牢, 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
平装书
精装书
第三节
中国的图书分类
•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尽 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销蚀淘汰切实了解、把握这一伟大成 就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从熟悉图书分类知识体 系入手。
• 书籍积聚多了,在阅读、查考和管理上,都会 产生建立图书分类体系的需要。关于图书分类 编目的学问,古代名之曰“目录学”。据文献 记载,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末西汉成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 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绪 论
• 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 研究内容的学科。
•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就是 研究我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编辑、 出版活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则可 分两大方面: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 互联系,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 2.装帧
• 雕版印刷,一块版印一叶纸,分左右两面。册叶 装帧就是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双面对折,积叶成册。 宋元以来,书叶折叠和粘装的方法不断改进,先 后形成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3种样式。
• 蝴蝶装
• 蝴蝶装是早期的册叶装帧样式,其特点是版心向 内,边栏向外。其装帧方法是先将每叶印纸沿版 心对折,然后把书叶背面的中缝(即版心的背面) 粘贴在一张裹背纸上。书衣用硬纸衬装,有时还 取绫、锦等高档丝织品裱褙,从封底、书脊一直 包裹到封里。书一打开,书叶即向两边展开,若 蝴蝶的双翅,故名之曰蝴蝶装,简称蝶装。宋代 书籍大多采用蝶装。
• 1.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
• 我们所称的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 指从上古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 一历史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其主要媒介是图 书。自唐宋以来,已步入一个由雕版印 刷技术支持的图书时代。本学科主要研 究、探讨围绕图书进行的编辑活动,兼 及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西学东渐浪潮 中新生的报纸和期刊。
• 线装:
• 线装,将书叶沿版心的中线对折,折叶排序 后在前后各加书衣,然后打孔穿线成册。比 较珍贵的书,装订时常取湖色或蓝色的绫子 将书角包起,称为“包角”。
• a-线装书册 b-书函及套合后的线装书
• 平装、精装:
• 现代印刷工业诞生后,普通图书开始采用新闻 纸、铜板纸,且单页双面印刷,版式与古籍有 了根本区别,不再适宜于线装,转而采用西式 装订法,即所谓平装、精装。
第一节 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 历史渊源和学科体系
• 文字和书写材料诞生之初,中华民族的编辑出 版活动就已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了,数千年来 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 特色的学科体系。
• 一、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
• 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渊源,可以从“编辑” 和“出版”两个词的词义演变中加以了解。
• 经折装:
• 经折装是一种主要用于佛教经书的装帧样式,故 名。其根据一定的行数宽度,把写好的长条书卷 均匀地连续折叠起来,然后在首尾粘加封叶。
• a-面与底联接形式 b-面与底分开形式
• 旋风装、经折装都是古代纸本书籍装帧 由卷轴过渡到册叶的中间形态。比较起 来,经折装取消了卷轴,已呈现书叶的 雏形。
• 我们课本的定义是:
• 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 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 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 “作品编辑”和“出版编辑”: • “作品编辑”系指收集史料、发凡起例、编纂 成稿的过程, “出版编辑”专指对成稿的审定 和技术处理。
• 2.关于出版
• 中国文化元典大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传抄则 使这些元典中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传抄 就是出版活动。兴盛的传抄行为使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版活动的高潮。
•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 学习、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首先要明确研究 对象,进而了解其研究内容和范围,熟悉其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和界限。也就是说,要掌握它 的学科体系,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地 位。
• 1.材料处理 • 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在书写文字前要进行技术处 理。 • 2.形制规格 • 简与牍在形制上有所不同。
• 3.书写及书写工具
• 简牍上书写字数的多少并无定制。
• 简牍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笔和刀。 • 有关简牍书体,据出土简牍,战国简为篆书, 秦简大多为墨书秦隶,汉简则为墨书汉隶。
• 4.题记与编连 • 把一枚枚形制基本一致的简牍按内容顺序编成书 册的工序,称为“编连”。 • 简牍编连成册,其最前面有两根简一般不写字, 起保护简册的作用,称为“赘简”。赘简的背后
•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地位
•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编辑学、出版学与历史 学科的交叉学科。编辑学、出版学分别以 研究编辑、出版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学科理 论为主,侧重分析、探讨其内部各环节、 各层面的工作规范及其相互联系。
• 编辑出版史虽然也要研究编辑出版活动及 其规律,但从以历史层面上揭示编辑出版 活动发生、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为 主,侧重探讨、归纳编辑出版活动数千年 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便昭示来 者。
书写书名和篇名,这就是后世书籍封面的起源。
• 二、与简册并行的帛书
• 帛书是指书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 品,包括帛、素、缯、缣等品种。所以,帛 书有时又称“素书”或“缣书”。
• 缣帛质地轻薄,书写时可以根据文字内容 的长短随意剪裁,舒卷方便,且在携带、 阅读、保存和收藏各方面都十分理想。作 为书写材料,缣帛的这些优点都是简牍所 不具备的,所以到东汉时,帛书得以盛行。
• “出版”一词是外来语,大约在近代机械印刷工 业初起的19世纪下半叶才从日语中引进。但是, 其内涵在公元10世纪的后唐长兴年间(930-933) 已有完整的表述。 • 在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前,中国的图书传播经历过 一个漫长而辉煌的传抄时代,正是因为传抄的相 对低效难以满足日趋旺盛的社会需求,所以寻求 生产制作技术的创新才成为一种历史的选择。 • 传抄时代的开始,当不晚于商周。
• 由于缣帛较易朽损,流传数量相对又少,故古代 帛书的实物遗存极为罕见。
• 西汉帛书《老子》(残页)
• 马王堆帛书
• 马王堆古 地图
• 三、纸本书的版式和装帧艺术
• 纸与印刷术发明后,各地先后出现了许多优质 名纸和刻书中心,繁华的都市开始形成书肆集 中的特色文化街,中国图书编辑出版事业进入 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一)纸质抄本的装帧 • 卷轴装:
• 卷轴装包括卷、轴、褾、带、签五大部件。
• 卷轴装是根据缣帛和纸张柔软轻便、舒卷自如的 特点,依仿简册编连卷装的遗意发展起来的。如 果书籍内容较多,书卷则相应较长,展读不便。 尤其唐代,已出现主要供人查考典故、字义的类 书和韵书,书籍的卷子形式更显不适。于是,人 们开始寻找新的形式,旋风装、经折装就是这种 努力的结果。
• 1.关于编辑
• 古代的“编辑”涵义: • “编”,最早见于甲骨文中,由“册”与“糹” 合体而成。编连简册是它的的本义,即顺序编 排、编列之意。 • 辑,本义为车舆;又同“集”。东汉班固《汉 书》中常用之。 • 编、辑二字连用成词,最早见于《魏书· 李琰 之传》 。
• 现代编辑的定义是: • ⑴新闻出版和电影等机构从事组织、审读、编 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是定稿付印(或摄 制)前的重要环节。⑵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 • 用现代语言概括,编辑是一种对文化载体进行 收集整理,使之次第有序、条理和谐,以便于 传播和贮存的活动。
• (二)册叶制度
• 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 叶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 形成了新的制度,史称“册叶制度”。册叶制 度包括书籍的版式、行款、字体、装帧等内容。 我们主要介绍版式和装帧的基本情况。
• 1.版式
• 版式,指雕版印本书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固定的单叶版面形式。其组成部分及名称如下:
• 具体说,一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主要研究内 容和研究任务可解析为一下几点: • 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 意义;
• 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 地位;
• 3.杰出编辑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 响; • 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 及其历史作用; • 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 经验。
• 旋风装:
•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其形式为:以一长方 形纸为底,首叶单面书写,全部粘裱在底 纸的卷端。自第二叶起,双面书写,右侧 留出一条空白,供粘裱用。然后,将各叶 鳞次相错地自右向左粘裱在前叶下面的底 纸上。
• 这种装帧形式,展卷时状如龙鳞,收卷时 形似旋风,故名。旋风装除首叶外,其他 各叶皆可像现代书籍一样,逐一翻转,在 保留卷轴装外形的前提下,增加了书卷的 内容容量,解决了卷子翻检卷舒的不便。
第二节 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
• 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 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
• 一、简策制度
• 简册是春秋以迄秦汉三国时期的主要形式。它在 书写、编次、装帧等方面都已具备后世正规书籍 的基本要素,因而成为中国书籍之始。
• 简册之“简”早期专指竹质的书写材料,木质者 则称为“牍”。到了东汉,“简”可以泛指竹、 木质书写材料。现在,习惯上仍以“简牍”来概 称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策,又作册,是指由 若干简牍编连而成的书册。所以,简册就是指书 写在竹、木之上的书籍。 • 简册制度是中国书籍制度的滥觞,其主要内容分 为材料处理、形制规格、书写及书写工具、题记 与编连4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