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2)保持过程。
人们往往是在观察榜样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才模仿它们。
要想在榜样不再示范时能够重复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将榜样的行为记住。
因此需要将榜样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
(3)动作再生过程。
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动作以后,才表示已模仿行为。
要准确地模仿榜样的行为,还需要必要的动作技能,有些复杂的行为,个体如不具备必要的技能是难以模仿的。
(4)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
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
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他就会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二)自我调控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即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种成分。
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怎样获得的呢?班杜拉认为既是奖励与惩罚的产物,同时也是榜样影响的结果。
例如,如果父母只在孩子取得高分时才予以表扬,很快孩子就会把这种高标准变为自己的标准。
同样,如果榜样为自己设立高标准,受其影响,儿童也会为自己设立高标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榜样,其中有些人为自己设定的是高标准,但为自己设定低标准的也不乏其人。
那么,儿童会采纳谁的标准呢?班杜拉认为儿童更愿意采纳同伴而不是成人的标准,因为相对来说,同伴的低标准更易达到。
要使儿童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班杜拉则建议说,可让儿童接触那些为自己设定高成就标准的同伴,或为儿童提供因高标准而得到回报的例子。
为自己制订高标准的人通常都是勤奋努力的人,努力也会带来成就。
但同时,要达到高标准也是相当困难的。
为自己设立高目标的人,更易体验到失望、挫折和抑郁。
为避免抑郁,班杜拉建议把长远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这些子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可实现的,当达成子目标时,即对自己进行奖励。
(三)自我效能外在奖赏及榜样对高标准的设定和维持有重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班杜拉认为自我控制和坚持严格的成就标准的原始动机来自于个体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环境。
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就会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时,就会感到焦虑、羞愧和没有能力。
这种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
自我效能影响人们对任务的选择、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及努力的程度。
例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擅长数学,就会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当面临困难时,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就会坚持不懈,付出更大的努力。
而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的学生,可能就会选择较为简单的任务,这些任务并不能使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放弃,结果是阻碍了能力的发展。
自我效能信念不仅影响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活动,也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掌握的经验,这是形成高的效能信念的最有效途径。
成功有助于建立较高的效能信念,失败则会降低效能信念,尤其是个体稳定的效能信念尚未建立起来时,失败对效能的负面影响就更大。
通过掌握的经验来发展自我效能,并不是运用已经形成的习惯完成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是要运用认知的、行为的以及自我调控的工具来管理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如果人们只体验到简单的成功,就会急功近利,并很容易因失败而气馁。
真正的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效能信念必须有经过持久的努力从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vicarious experiences)也能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
看见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会令人们相信自己也具有掌握活动的能力。
同样,观察到别人通过高努力而失败也会降低自己的效能信念,并降低动机水平。
榜样对个人效能信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体与榜样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性越大,榜样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越具有说服力;如果榜样与个体很不同的话,个体的效能信念就不会受榜样的强烈影响。
第三,社会说服(social persuasion)也是增强个体取得成功信念的重要因素。
用语言说服人们相信自己具有掌握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是社会说服不仅会提升个体的效能信念,同时也会降低效能信念。
不现实地提升效能信念很快会被令人失望的结果所粉碎,使个体放弃努力。
所以成功地建立效能信念不只是要传递正面的效能信息,而且要建构带来成功避免失败的情境,并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进步来衡量成功而不是与他人进行比较。
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人们把自己的紧张反应和紧张程度作为表现不佳的信号。
正面的情绪能增强自我效能信念;失望的情绪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所以可以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来改变效能信念。
(四)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因此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对儿童来说,不仅教师、父母、同伴是重要的榜样,大众传媒也是重要的榜样。
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注意儿童与哪些人交往,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电视、录像是否健康等。
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
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
自我效能是一种期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
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
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
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
通过给学生布置有相当挑战性但难度又合理的任务和作业,让他们在这些任务上取得成功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往往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本节出现一连串的概念: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范型、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等,请你加以分辨。
(参阅教材89-91页)在观察学习中进行观察学习的人并不需要自己经历强化,而只是通过看别人的行为或看别人得到了强化而学会一个新行为。
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的就是这么回事。
既然又要"看"又要"记",可见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那么,观察学习包含那些过程呢?1、注意过程大千世界中你观察什么,显然与你的注意有关,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
注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般地说,注意受范型【范型:行为的发起者,也就是观察者所注意的对象】活动的特点、环境背景、范型的特征(如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有关,也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如经验、觉醒水平、兴趣)有关。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人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对注意的重大影响。
一个人与哪些人交往,便会增加对这些人注意的机会,即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社会是分化为不同的结构群体的,属于同一社会结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注意。
属于不同社会结构群体的人之间则不大容易相互观察。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 将知识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方式。
在心理学中,表征有若干种模型,运用符号(即语义-概念)进行表征是其中之一。
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
"】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经验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行为主义是闭口不谈内部过程的,而班杜拉在这里所讲的保持过程恰恰是典型的内部过程。
可见,班杜拉在发展行为主义理论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过程与注意过程紧密联系。
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
3、运动复现过程(也称"产出过程)。
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