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文字
目录
一 序说 二 研究与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三 青铜器著录和工具书 四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五 商前期青铜器 六 商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高峰 七 西周早期青铜器 八 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 九 春秋晚期到战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 十 非中原地区青铜器 十一 秦汉青铜器 十二 铜镜
附录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谈新出现的妇妌爵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作册般铜鼋考释 “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 论宋代著录的周公方鼎 释金文“亡尤”等词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郑人金文两种对读 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 楚国申氏两簠读释 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线条化和平直化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 条所代替的现象。 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 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
春秋时代各国的金文,在开始的时候大体 上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后来各地 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地区金文的 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 体上还是相似的。彼此差别不大。
侯马盟书
1965年在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东周时代晋 国都城新田的遗址里,发现了大量书写着 盟誓之辞的玉、石片,研究者称为“侯马 盟书”。盟辞都是用毛笔写的,绝大部分 是朱书,少数是墨书。研究者多认为这批 盟书跟赵鞅与范、中行氏之争有关,是春 秋晚期的东西。盟书的字体跟战国文字很 接近。
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国 遗址时发现,同年11月至次年5月发掘。盟书又称 “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载 ,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 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的诸侯和卿大 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 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 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是 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 ,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它 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 历史有重大意义。
我们的看法
我们认为《史籀篇》应如汉人所说,是周 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 宣王时代的文字,只不过在后来的传抄过 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讹误。近人把籀文时 代推迟的说法不能成立。
2003
马 承 源 社,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国家文物局主持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 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从青铜器的历史 渊源开始说起,然后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介绍了它的类别、纹饰、铭文、断代、 分期、冶炼、铸造、鉴定等内容,在书的 最后,还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中国青铜 器的著录编年。
2013
李 学 勤 , 商 务 印 书 馆
青铜器入门》是青铜器研究的初步指引。 本书第一节是总括式的导论,第二、三节 则介绍方法和材料,希望读者能予利用。 第四至九节,按大的时代顺序叙说青铜器 的兴起和演进,第十节补叙中原以外的器 物,第十一节择要介绍秦汉青铜器,最后 一节专门介绍青铜器的特殊分支——铜镜 。
盟誓遗址的发掘 “盟誓遗址”在侯马晋国遗址的东 南部,面积约3800平方米,分“埋书区”和“埋牲 区”两部分,埋书区集中在西北部。在盟誓遗址内 共发现坎(埋牲的土坑)400余个,坎的底部一般都瘗 埋有牺牲,大坎埋牛、马、羊,小坎埋羊或盟书。 绝大部分坎的北壁底部还有一个小龛,其中放一件 古时称为“币”的祭玉,个别坑埋有数件。埋盟书 的坎没有龛和玉币。这些玉币和牺牲都是在盟誓时 向神或祖先奉献的祭品。用作祭祀的玉币有璧、 璜 、瑗、玦、珑、璋、 圭和残碎玉料块,都是用透闪 岩等石料制成,雕琢纤细,颇为精美。书写盟书的 玉石片,绝大多数呈圭形,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 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
河 南 温 县
盟 书
二、西周春秋时代文字形体演变的 情况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 晚期金文的作风。到康、昭、穆诸王的时 代,字体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在其他 方面变化仍然不大。恭、懿诸王以后,变 化才剧烈起来。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 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关于籀文年代的争论
传统的看法:西周晚期的文字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籀文“作法大抵左右均 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 意多”,体势与小篆极近,字形也多与已发现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相同,应该是战国时代 秦国通行的文字。《史籀篇》应该是“春秋战国 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之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籀文“和春秋时到战国初 期的铜器文字很接近。”
三、籀文的时代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根据传统的 说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的史 官,《史籀篇》是他所编的一部字书。这 部书所用的字体,后人称为大篆。
《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书中的一部分 字形还保留在《说文解字》里。许慎在 《说文·叙》里说他编书的体例是:“今叙 篆文,合以古、籀。”“古、籀”就是指 古文和籀文。
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出现了明 显的美术化倾向。(1)字形特别狭长,笔 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2)加鸟形等纹饰 的鸟篆。
金文的正体和俗体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 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 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俗体所起的作 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 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比较常见 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吸 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
第二节 西周春秋文字
一、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资料
金文 西周铜器篇幅较长的如:大盂鼎(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 春秋铜器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
春秋早期
春秋晚期
美术字
西周甲骨文
1977年春天,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建筑遗 址西厢房的11号灰坑和31号灰坑发现甲骨 一万七千余片。 2003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者在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祝家巷村北发现两版 西周卜甲。